收藏成功
已複製連結
廣告
醫療

如廁出血、發現息肉是罹癌警訊?關於大腸癌的5個大哉問

  • 健康2.0
  • 2017/11/21 16:00
  • 字體放大
  • 如廁出血、發現息肉是罹癌警訊?關於大腸癌的5個大哉問

    許多人總是聞癌色變,但它的發生其實並非偶然,受到老化、生活習慣和飲食西化等因素影響,腸道黏膜經年累月在毒素、壞菌侵擾下,自然受不了而發出病號。

    Q:如廁時出血,該怎麼區分大腸癌或是痔瘡?
    A:做大腸鏡檢查可釐清

    遇到出血症狀,確實令人擔心,像是便祕、痔瘡或大腸癌都可能出血,進行檢查後可釐清。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大腸癌的預防要分年齡層;運動也很重要,而且許多中壯年為社會打拚,忘了保養身體,身體內已累積毒素,這些都需要注意。

    罹患大腸癌,初期往往沒有症狀,因此不易分辨。邱瀚模提醒,若年紀超過50歲,是有罹患大腸癌可能性,若去年、前年有做過大腸鏡檢查則可排除,若沒有則建議就醫篩檢。

    如廁出血、發現息肉是罹癌警訊?關於大腸癌的5個大哉問


    Q:茹素者也可能會罹患大腸癌嗎?有哪些風險性?
    A:吃素也可能得大腸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以自己吃素25年和臨床上經驗來說,茹素者患大腸癌機會沒有比一般人高,但還是會罹患。吃素不等於沒有吃到致癌物,建議仍要遠離加工品、隔夜菜,選擇沒有經過農藥、化學肥料污染,或直接從土裡拿來的食物是較天然及健康的。

    Q:切除息肉後,是否就意謂著沒有大腸癌的可能性?
    A:首次大腸鏡可預測未來風險

    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表示,若第一次大腸鏡做得完整,可得到愈完整的判斷資訊,據此提供患者未來會不會復發、或是從哪兒再長出息肉。

    一般而言,民眾不用每年做大腸鏡檢查,若只有1至2顆小於1公分息肉,則未來再長出新的、大顆息肉風險不高,建議患者5年後再檢查;若出現3顆大小不一的息肉,或有任何一顆大於1公分或是腺瘤性息肉,或有化驗出不好的組織型態,則屬於高風險,建議3年後要追蹤檢查。

    Q:篩檢時已經將息肉切除,為何2年內又發現新的息肉?
    A:檢查有死角,可能遮住息肉

    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說,大腸不是一整條直直的,而是彎彎曲曲的,因此檢查時可能在看不到的轉彎處,由於息肉小而不易被發現,或是2年後再檢查,息肉變大而容易被儀器偵測;也可能是大腸不時地在蠕動,原來沒有被看到的息肉,經過蠕動而被儀器偵測出來。無論如何,只要發現有息肉,就應切除。

    Q:我目前40歲,長期3至4天才上一次大號,需要直接做大腸鏡嗎?
    A:有家族史,40歲可直接做大腸鏡


    大腸直腸癌確實與年齡非常有關係,邱瀚模說,如果有家族史的人,40歲可考慮直接做大腸鏡。男女性罹患大腸癌約有10年左右差距,因女性有荷爾蒙的保護,以男性來說,如果40幾歲身材中廣、抽菸,罹癌風險已跟50幾歲男性接近,宜做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

    ◎ 撰文/李婷婷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美編/蔣嘉佳  ◎ 攝影/徐俊權

    相關文章
    身體告訴你!4警訊揪出大腸癌
    別怕人工肛門!大腸癌錯觀念 誤了治療時機(上)
    罹癌就是絕症?大腸癌錯觀念 誤了治療時機(下)
    瘜肉變大腸癌 71萬年輕人有風險
    曾受脹氣困擾……鄭凱云用小巧思顧腸胃
  •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