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疫情南部4縣市淪陷!得登革熱怎麼辦?會人傳人?5日內別再被蚊子叮

  • 丁彥伶 報導
  • 2023/07/12 12:09
  • 疾病管制署昨(7/11)報告國內登革熱疫情又更惡化,上周新增125例本土登革熱,疫區範圍也更擴大,連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杜武俊都認為,疫情發展情況令人擔心,為避免2014、2015年本土登革熱人數1.5萬例、4萬例歷史重演,請民眾注意清除住家內外孳生源。而因台南出現兩例重症病例,1例目前還在加護病房,杜武俊提醒曾經感染過登革熱的人更要注意擦防蚊液,以免交互感染併發重症!

     

    上周新增125例本土病例

    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周7/4至7/10新增125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個案居住地為台南市有104例、雲林縣有13例、高雄市有7例,屏東縣1例。其中台南市仁德區44例最多、其次是東區有30例、永康區20例、安南區4例、北區2例,而南區、歸仁區、新營區及新化區各1例。雲林縣古坑鄉11例,斗六市有2例,高雄市湖內區及路竹區各2例、三民區、大社區及左營區各1例、屏東縣屏東市1例,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其中51例女性、74例男性,發病日介於6/6至7/10。

    看更多:登革熱疫情再爆逾百例!香茅油、檸檬?專家:只有這兩種防蚊液才有效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惠表示,台南市目前兩處疫情群聚區分別位於仁德區和東區交界,以及永康區五王里及其周邊里別。多數新增個案與疫情群聚區具關聯性,病例分布里別有逐漸外擴趨勢,顯示疫情仍有升溫可能,提醒社區必須全力阻斷可能存在的隱性傳播鏈。

     

    高雄市新增7例病例中,除1例大社區個案外,其餘個案均有台南市活動史,路竹區個案於高雄市活動地附近查獲各式積水容器且孳生病媒蚊,亦不排除於當地感染風險或引發疫情,仍須提高警覺。雲林縣新增病例均與古坑鄉荷苞村疫情群聚區有關。屏東縣新增1例病例則是曾在潛伏期內前往雲林縣疫情群聚區,顯示疫情仍未趨緩。

     

    登革熱會不會人傳人?家裡有蚊子小心禍延家人

    國內目前已累計有298例本土病例,杜武俊表示,看到疫情發展情形覺得令人擔心,不過他強調,疫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解決蚊子,疫情就不會擴散。他提醒,雖然登革熱不會透過人傳人,但如果家裡還有白線斑紋或埃及斑蚊,病媒蚊叮到感染者再去叮其他人,同住家人或左鄰右舍就可能感染。

     

    因此登革熱感染者確診後要注意,最好在家休息、遵醫囑服藥、多喝水,更重要的是5天內一定要落實防蚊,病患最好待在蚊帳內,避免蚊子再叮到其他人。而同住家人要注意清理室內和戶外的積水容器,確定所有可能積水的小盤、小盆都要倒扣起來,避免只要有淺淺的水就可能讓病媒蚊產卵。

    看更多:天然VS.人工合成 哪種防蚊液最安全?醫揭防蚊液選擇關鍵是「這個」

     

    ▲得登革熱要注意5日內不要再被蚊子叮,避免傳染他人。(圖片/疾管署提供)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周登革熱病例中有兩例併發重症,病患為1男1女,兩例都是80多歲、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病史。兩人初期出現典型發燒、骨頭疼痛等症狀,後來1位發生肺炎,另1位出現意識狀態不佳,為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併發重症。併發肺炎的患者目前穩定,在普通病房治療中。而意識狀態受損的患者目前仍在加護病房繼續治療。

     

    林詠青提醒,在疫區的年長者和有潛在慢性病患,以及曾經有感染過登革熱者最重容併發重症。如果被蚊子咬後出現發燒、骨頭痛,要留意可能感染登革熱需就醫檢查,目前有登革熱快篩試劑,很快即可判定是否確診。感染登革熱後如果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腹痛、黏膜出血等症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併發重症,要趕快就醫。

     

    防蚊3不措施

    疾管署則特別提醒民眾,務必落實防蚊「3不措施」,消滅病媒蚊,遠離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的威脅。首先是清除家戶內外病媒蚊孳生源,例如貯水桶、水缸、花瓶、花盆、水盤、廢輪胎、空瓶、空罐等等;接著就是不讓蚊子進入屋內,包括設置紗窗、紗門,並經常檢查補修,或是在室內點燃蚊香驅蚊、噴灑殺蟲劑或置放電蚊燈。

     

    近期南高屏三縣市病媒蚊指數仍偏高,環境風險增加,須持續加強孳生源清除。此外,為能盡速控制疫情,降低病媒蚊密度,衛生單位在疫情發生地區進行孳生源查核清除和化學防治工作,也請民眾配合。

     

    杜武傑說,很多人擔心化學藥劑除蚊是否會傷身,目前的化學藥劑是合成除蟲菊可有效除蚊,對人畜毒性低,但施藥時所有人員和寵物要離開室內,關閉門窗一小時以上再進屋開窗通風。桌面等平面可以用濕抹布擦拭,由於除蟲菊對魚類有極強毒性,注意如果家裡有魚缸要移開。

    看更多:不再招蚊子!自製好聞防蚊液、防蚊香草浴 蚊子叮好癢快用這防蚊包

     

    ◎ 圖片來源/疾病管制署.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