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60歲男常忘東忘西、食慾不振以為失智症 竟發現是肺癌腦轉移

丁彥伶 報導 2024/12/09 12:49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60歲的李先生平常不菸不酒,還規則健身運動。近兩個月來,他常忘東忘西、食慾不振、個性變得沈默,且體重減輕約10公斤,家人以為是失智症,帶他至醫院做失智評估。經影像檢查才發現,他的右前額腦部有一個3.5公分大小的腦瘤,肺也有1顆3公分大的腫瘤,原來他的症狀竟是肺癌轉移!

 

李先生先在接受開顱腫瘤切除手術後,病理診斷為腦部肺癌轉移性腫瘤,所幸治療狀況良好,也找到適合使用的標的基因,目前他規則接受標靶藥物治療中。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香港視后肺部陰影竟是肺腺癌!台灣醫師幫忙拆彈 大讚台灣醫療「真的很好」

 

肺癌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2名多年

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謝政達指出,近年來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的持續攀升,肺癌已連續數十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2名。

 

謝政達表示,衛福部今年公佈112年國人10大死因,平均每9分53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111年的每10分7秒快了14秒。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是前5大常見癌症,其中肺癌死亡率更是長年居高不下。

 

WHO及實證醫學已證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能比普通胸部X光更早期偵測出直徑小於1公分的肺腫塊或肺結節。透過分析腫塊的形狀、大小及密度特徵,可助於及早發現肺癌,積極治療後能大幅降低死亡率並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目前也針對具肺癌家族病史及重度吸菸史的病患,提供每2年1次的LDCT健康檢查服務。

 

肺癌腦轉移可能造成多種症狀

謝政達指出,當肺癌轉移至腦部時,若腫瘤較小且侵犯無功能性區域,病患可能毫無症狀。但若腫瘤較大並侵犯重要神經功能區,造成腦水腫或顱內壓上升,病患可能出現頭痛、噁心、食慾差、癲癇、局部神經功能障礙等症狀,如記憶力變差、情緒改變、失語症、視力模糊、肢體乏力、走路不穩,甚至昏迷。而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包含顯影劑注射,是目前評估腦部腫瘤最標準的診斷工具。

看更多:83歲劉家昌驚傳肺癌離世!醫提醒注意4點 大幅降低肺癌威脅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腦轉移治療選擇多元多管齊下治療 提高存活率

一旦確定腫瘤大小、侵犯區域,以及病患的臨床手術及麻醉風險後,治療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1. 症狀治療

    使用類固醇或降腦壓藥物治療腦水腫及顱內壓上升,減輕病患不適。

  2. 手術治療

    開顱切除腫瘤是最直接減輕腫塊效應的方法,但手術風險及後遺症須依腫瘤位置、大小及侵犯區域而定。

  3. 化學治療

    依腫瘤基因突變結果進行全身性化療或精準標靶治療,提高治療成效及存活率。

  4. 放射線治療

    依腦部腫瘤大小、位置及病患臨床狀況,可選擇全腦照射或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如電腦刀、加馬刀或真光刀等)。越精準的放射治療可減少正常腦組織的傷害,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5. 腫瘤免疫治療

    利用免疫藥物協助身體免疫系統辨別並殺死腫瘤細胞,但須考量適用性限制及副作用,經醫師詳細評估後使用。

 

預後評估與預防勝於治療

謝政達強調,以上治療選擇對腦部肺癌轉移性腫瘤都有一定成效。目前可依病患發病年紀、功能狀態評分、有無其他器官轉移、腦轉移腫瘤數目及腫瘤分子基因表現等因素,預測後續治療的存活率。在「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下,規則健康檢查可提早發現肺癌,減少類似李先生案例的發生。若已確診肺癌,除了及早治療外,更應規則配合醫師門診追蹤,以防癌症轉移至腦部的風險。

看更多:孕婦做胎兒DNA檢測 竟意外篩出母體有癌症蹤跡?美研究近5成受試者有「這些癌」!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謝政達醫師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