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甩日韓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亞洲第1!醫警告:「25歲起」就要做這件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超越日韓,成為亞洲第一,更超越美國,躍升為全球第六。令人擔憂的是,台灣5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增加的幅度已成亞太區第一名;醫師提醒,早期篩檢有祕訣!
大腸息肉轉變成大腸癌需要5~10年
初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有些人可能出現大便型態變細小、糞便中有血、排便習慣改變,如有時腹瀉、有時便祕,甚至貧血等症狀,都可能是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的警訊。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指出,在臨床上有兩個時機點可以「杜絕」大腸癌的發生與轉移,進而達到治癒的效果,就是「大腸息肉」及「早期原位癌」。高達96%的大腸癌是從息肉演變而來,這個過程可能經歷5~10年,陳威佑強調,如果能在早期發現並及時處理,將大腸鏡觀察到的致癌性息肉切除,可以降低76%~90%的大腸癌發生率,在前期就根除大腸癌病灶。
而原位癌指的是0~2期尚有侷限性的腫瘤,尚未擴散至鄰近器官或淋巴、血管。陳威佑表示,與發展速度極快的肺腺癌不同,大腸癌從原位癌轉為轉移型的發展時間平均可達5年,因此,若能把握時間及時檢查、積極手術治療,治癒率極高。
看更多:痔瘡會變大腸癌嗎?52歲男有痔瘡5年後變大腸癌二期 醫:5症狀小心
1/3可以預防!破解大腸癌背後的生存關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判斷,1/3的大腸癌可以預防,1/3的大腸癌可以治好,1/3的大腸癌可以延長生命、改善生存品質。陳威佑指出,初期(I期和II期)大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90%;但若腫瘤位置太深處,沒有做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症狀會較不明顯,等到晚期才發現時,會增加治癒難度。因此,大腸癌在診斷時的分期,對治療效果有非常大的影響。
看更多:對抗大腸癌飲食怎麼吃?這樣吃預防大腸直腸癌!鮭魚1煎法燃脂防癌
建議開始接受大腸癌篩檢的年齡
陳威佑表示,篩檢年齡的選擇主要取決於發病率的高低。目前政府有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補助。經過統計,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減少4成的死亡率,二期以上大腸癌減少34%。
如果家族成員有癌症史,建議每年定期進行一次大腸鏡或其他癌症篩檢。陳威佑建議,如果家族中有人35歲罹癌,至少要在25歲就做第一次篩檢,以便及早發現。
看更多:73歲名導朱延平自曝罹大腸癌 揭康復祕訣!防腸癌飲食必吃與禁忌清單
目前大腸癌的篩檢方式
目前大腸癌的檢測方式有多種選擇,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大便DNA測試、乙狀結腸鏡檢查、全結腸鏡檢查等。陳威佑表示,也有大腸鏡搭配AI圖像辨識技術,可以降低3%的大腸癌風險。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大腸癌,科學的治療和積極的態度都是戰勝疾病的關鍵,他鼓勵民眾不要害怕就診,與醫師合作最佳的治療方案,就能夠戰勝大腸癌。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陳威佑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