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給付3癌別免疫治療!3400人受惠 每人年省192萬元藥費

為實現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1/3的國家目標,中央健康保險署於今年六月正式上路的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給付政策,將免疫療法納入肺癌、乳癌、大腸癌的特定治療。這次給付的擴大,也讓台灣癌症治療再向國際指引邁進,讓更多病人有機會在第一時間使用具臨床實證支持的治療方案。
3400位癌友受惠 每人每年最高省192萬元藥費
根據健保署統計,3癌別預估超過3400位癌症病友受惠,病患每年最高可節省近192萬元藥費,等同於讓許多原本望之卻步的病人,不再需從經濟與生存之間二選一。從臨床角度來看,這波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納入健保,為3大癌別病友帶來實質性的治療轉捩點:
- 對肺癌病人而言,過去僅限高PD-L1表現者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今「不分表現量的併用化療」也被納入,讓更多病人有機會取得符合國際指引建議的第一線治療組合。
- 對三陰性乳癌病人來說,這是一個相較預後差、復發機率高的癌別,免疫療法合併標準化療被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為有助延緩復發的治療選項之一。
- 至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針對具dMMR/MSI-H特徵的病人,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使用免疫療法的5年存活率有機會達約50%。
看更多:健保6月新制!乳癌、肺癌、大腸癌用藥擴大給付 試辦居家血液透析
免疫療法健保擴大給付 讓癌症轉變為可長期控制疾病
免疫療法健保擴大給付,為病人帶來的不只是延長生命與提升生活品質,也期望一步步將癌症從「絕症」轉變為「可長期控制的疾病」,讓更多患者看見希望。
免疫療法術前給藥效果最佳 錯失時機恐無效
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曾令民副院長指出,針對第二期以上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目前臨床上被國際實務共識廣泛採納、且經大型研究驗證療效的治療方式,就是「術前使用免疫療法合併標準化療」。他說明,若病人在術後才補上免疫療法,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完全看不到好處。
目前臨床上整理出三種常見情境:
- 術前合併使用免疫療法與化療,效果最好。
- 術前使用藥物治療,但術後發現腫瘤未完全清除,再補上免疫療法治療,仍有幫助。
- 病人一開始就開刀,術後才使用免疫療法,療效幾乎等於沒有。
因此,臨床上的共識也越來越明確:越早使用免疫療法,效果越明顯,尤其在手術前就納入治療規劃,是關鍵中的關鍵。這次健保將免疫療法納入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的第一線治療,不只是接軌國際,更讓病人有機會在正確的時機點,用上真正有效的療法,翻轉預後不佳的困境。
看更多:乳房外科女醫35歲罹三陰性乳癌!她點名「這習慣」是最大元凶
降低乳癌死亡率 關鍵在完整治療
曾令民進一步指出,要降低乳癌死亡率不只是篩檢的推廣,更仰賴完整治療策略的落實。根據美國針對1975年至2019年、逾8萬名乳癌病患的大型資料分析,整體死亡率下降58%,其中25%來自篩檢、29%來自第四期藥物進展,另有47%則歸因於第一至第三期的治療進步。從國際上的經驗來看,要真正降低乳癌死亡率,關鍵不只單在早期診斷篩檢,更在於能否讓病人從一開始就接受到具實證基礎的完整治療。
台灣肺癌免疫治療終於跟上國際標準
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顧問蔡俊明教授指出,此次健保放寬免疫治療給付條件,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特別是鱗狀細胞癌病人來說,是一大突破。以往僅限PD-L1表現高(>50%)且無法接受化療的患者能獲給付,如今取消「無法化療」的限制,讓更多病人能在體能狀況良好時即早接受免疫治療,爭取更佳預後。
蔡俊明補充,免疫療法的原理在於活化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由免疫細胞來攻擊癌細胞,有別於傳統藥物直接殺死腫瘤細胞的模式,部分患者更有機會達到長期穩定控制甚至停藥、無需後續治療,這是過去標靶藥物或化療難以實現的效果。
看更多:豆漿影響抗癌藥效!亂吃胃藥、抗生素削弱治療效果 抗癌飲食這樣吃
鱗狀細胞肺癌過去30年治療受限 健保放寬有望提升存活率
此次給付對象的擴大,對於缺乏基因突變、無標靶藥可選的病人尤其重要。以鱗狀細胞癌為例,過去30年來的治療選擇極為有限,不僅缺乏標靶藥物,化療藥物選項也較少,使這類病患長期處於治療弱勢。如今健保政策放寬,讓這些病人終於有機會使用到有效療法,有望提升整體存活機率。即便是 PD-L1表現較低的患者,仍有部分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臨床上5年存活率甚至可達10%至15%,相較傳統治療讓不少病人看見了新的希望,也有助台灣逐步追上歐美、日本等國的治療水準。
健保給付擴大 需注意資源有效運用
不過,面對免疫治療等新藥所帶來的高額支出,蔡俊明也提醒,健保制度未來勢必得面對如何有效運用資源的挑戰,在全民健保涵蓋範圍廣泛、病人普遍高度依賴的情況下,如何減少浪費、同時確保真正需要的病人能獲得妥善照顧,將是政策端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台灣病人等7年 肺癌免疫療法終成主流標準
針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族群,台北癌症中心邱昭華副院長指出,本次健保給付的擴大實際上是針對「非鱗狀」的患者,等同於肺腺癌為主的群體,台灣大約有7成的肺癌病人屬於這一型,這次開放的對象涵蓋了大多數人,所以實際影響是很大的。
邱昭華說明,過去只有PD-L1表現量高的病人才能在第一線使用免疫療法,中低表現量的患者即便藥品已有核准適應症,卻無法獲得健保給付,只能自費,而免疫療法其實國際早在2018年就已是標準療法,台灣病人整整等了7年,就是一種醫療不平等。
邱昭華進一步指出,這次健保給付的治療組合(免疫療法併用化療)是目前國際指引建議的第一線治療選項,毫無疑問,這樣的治療組合是目前的黃金標準,可以非常顯著地改善病人的預後。過去單純是因為價格昂貴、對健保財務衝擊太大,才無法給付。如今終於趕上國際標準,讓多數病人能在門診就接受免疫治療,減輕醫療資源壓力,也讓治療流程更順暢。
看更多:不抽菸卻得肺癌?新研究:2類食物恐是癌細胞能量甜點 防癌該怎麼吃
免疫療法長期治療反應佳 有望達成癌症長期穩定控制
談到臨床經驗,邱昭華分享,免疫療法最讓人振奮的不只是平均預後的改善,而是其中有一部分病人能達到持續性的治療反應(durable response),甚至在治療2年後可考慮停藥,這在過去幾乎是無法想像的成果,連標靶藥物都難以達成,這項政策不只是補上過去的缺口,更可能是晚期癌症治療走向長期穩定控制的重要一步。
大腸直腸癌免疫療法納健保 5%病人適用卻改寫整體預後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內科陳明晃教授表示,本次健保納入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族群,主要是針對帶有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特徵的病人,這類病人在大腸直腸癌中比例不高,僅約占轉移性個案的5%,但卻是免疫治療反應最好的少數族群之一。陳明晃教授解釋,這類病人的腫瘤因為基因修補系統出錯,突變量比一般大腸癌高出10到100倍,產生更多異常蛋白,讓免疫系統更容易辨識與攻擊腫瘤細胞。
過去這類治療雖然已有國際指引支持,台灣病人卻因健保未納入,往往只能自費或仰賴保險,臨床使用相對受限。如今健保給付上路,讓符合條件的病人終於能在第一線就使用免疫療法,避免錯失治療時機。
免疫療法提升大腸直腸癌存活期 早檢測早啟動是關鍵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傳統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存活期平均為24至38個月,但MSI-H病人若使用免疫療法,可延長至77個月,將近2到3倍的差距。陳明晃指出,目前醫院針對第二期以上大腸癌幾乎都會常規檢測MSI-H,一旦符合條件,大部分醫師都會建議在第一線立即啟動免疫治療。這次健保納入免疫療法,象徵台灣終於能與國際指引同步,讓這群原本人數少、但效果明確的病人,不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早檢測、早啟動免疫療法」成了治療策略中的關鍵。
看更多:男星做「1件事」害三酸甘油酯超標10倍!險釀急性胰臟炎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曾令民醫師.蔡俊明醫師.邱昭華醫師.陳明晃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