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金曲歌王才剛喜獲麟兒 妻卻傳乳癌2期!孕婦乳癌愈來愈多 醫破解3迷思

丁彥伶 報導 2025/06/16 15:01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客語金曲歌王羅文裕和太太今(2025)年4月底迎來兒子「量量」出生後,卻傳出太太被診斷出乳癌第2期。羅文裕6/14在臉書分享,太太已經展開第1次化療,還大讚老婆剪的新髮型,比梁詠琪更適合短髮。

 

老婆生病後,羅文裕表示現在的生活依舊按部就班地過著,不論是送小孩上學、到傳統市場買菜、陪孩子寫功課,也讓他發現過去那些平凡小事,其實都是每天幸福的累積。他說:「每一天的平凡,都是恩典。」老婆首次化療照著醫療團隊的建議慢慢適應,身體和心情狀況都不錯。感謝所有關心、禱告、鼓勵他們的家人朋友。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乳房外科女醫35歲罹三陰性乳癌!她點名「這習慣」是最大元凶

 

媽罹癌 孩子們變得更懂事

羅文裕說,媽媽生病,孩子們似乎變得更懂事了。反正化療掉髮可能會來,太太索性提早換上短髮造型,他說:「你看看~是不是比梁詠琪更適合短髮!」網友也紛紛留言鼓勵羅文裕夫妻,「一家人在一起,度過每一關」、「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孕婦罹患乳癌人數增加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乳房外科醫師吳曜充提醒,近年來懷孕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越來越高。他解釋,這是因為台灣乳癌的好發危險年齡從40歲開始逐漸升高,而乳癌發生高峰,則是在45歲至50歲之間。

 

吳曜充指出,這個年齡段的女性仍有可能懷孕。尤其現在的夫妻懷孕時間往後延,不乏有許多40歲以後才懷孕的情況,而這個階段也正好處於乳癌好發的危險年齡。

 

懷孕乳癌成為重要課題

吳曜充認為,懷孕中的乳癌已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課題。一般民眾常認為懷孕時乳房腫脹是正常現象,因而忽略定期檢查的重要性,很容易在生完孩子或哺乳完後才發現乳房腫瘤已經相當大。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他表示,這是臨床上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過去懷孕乳癌沒有受到重視的原因,是因為過去懷孕年齡較輕,大多在20、30歲,並非乳癌好發年齡。但現在懷孕年齡延後,臨床上越來越常聽到許多女性在生完小孩、或是哺乳完後才突然發現乳房腫塊。

看更多:乳房外科女醫35歲罹三陰性乳癌!她點名「這習慣」是最大元凶

 

懷孕迷思1 懷孕要不要做乳房檢查?

吳曜充提到臨床上常見的幾個迷思。第一個是懷孕期間是否可以做乳房檢查?他說明,即使在懷孕期間,仍然可以接受乳房檢查。例如有乳癌家族史的高危險群,如果醫師建議35歲以上就要定期檢查,或是目前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婦女免費乳癌篩檢,若已屆檢查年齡,即使在建議檢查時間懷孕了,還是應該回診接受檢查。

 

雖然有人認為懷孕期間乳腺較脹、乳腺管擴張,可能影響檢查效果,但吳曜充表示,不正常的腫瘤在超音波下仍然可以被發現。因此,他建議病人如果在追蹤周期中發現懷孕,應該還是如期回診做檢查。

 

懷孕迷思2懷孕期間不用自我檢查?

第二個迷思是懷孕期間不用自我檢查。吳曜充說明,雖然懷孕期間乳腺較脹,自我檢查較難偵測,但仍建議女性在平常洗澡或換衣服時,固定時間做乳房自我檢查。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他強調,自我檢查雖然不能取代定期檢查,但可以在兩次定期檢查之間自我觀察。自我檢查的方式是用較敏感的指腹在乳部和腋下做同心圓或放射狀的觸診。建議在洗澡時進行,因為有沐浴乳會比較滑,可以更清楚摸到各組織。

 

如果自我檢查時發現莫名的腫塊,特別是在上次檢查時沒有發現,或是感到疑慮時,就應該提早回診。

 

懷孕迷思3哺乳期間不方便乳房篩檢?

第三個迷思是大家認為哺乳期間很難偵測乳癌。吳曜充表示,從懷孕到生產、哺乳期間,仍應定期檢查。雖然哺乳期間脹奶是常態,在臨床上確實會造成檢查上的難度,但超音波仍然可以針對足夠大的腫塊進行診斷。

 

因此,不管在懷孕或哺乳期間,只要觸診摸到胸部有任何硬塊或怪異感覺,都應立即回診,而不是等到停止哺乳退奶後再說。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沒症狀!看到海報「順便做一下」她檢出乳癌 當志工樂分享

 

懷孕期間檢查乳房安全無虞

吳曜充說明,不必擔心懷孕中檢查乳房會有放射線影響胎兒。對於孕婦,醫生會改用超音波取代乳房攝影,因為雖然無法像攝影那樣看到還未形成腫瘤的鈣化點,但乳房超音波可以偵測出0.5公分左右的腫瘤,乳房超音波仍然可以提供很好的臨床鑑別診斷工具。

 

懷孕期間罹癌 開刀、化療通常不影響懷孕

很多準媽媽不敢檢查,也是因為很擔心懷孕期間發現乳癌,需要馬上終止懷孕。吳曜充指出,這是一直以來大家都有的錯誤觀念。有些媽媽明明摸到乳房腫塊,卻因為害怕胎兒受到化療、荷爾蒙等藥物治療的影響,寧可撐到產後才就醫。

 

吳曜充解釋,這其實是準媽媽的不正確觀念。只要懷孕超過第二產程(12周以後),接受化療是安全的。根據文獻記載,新生兒不會因為媽媽在第二產程接受癌症治療而發生疾病。

 

至於標靶治療和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則不建議在懷孕過程中接受,這些治療較容易造成小孩發育影響,則是一定要在生完小孩後再施行治療。

 

吳曜充強調,除非是在懷孕第一產程(12周以前)初發現乳癌就是具高度侵襲性,或是媽媽已經處於末期或較晚期的期別,可能無法保住小孩才會引產,一般大多還是可以讓小孩平安出生。

 

即使懷孕期間必須開刀,在第二產程之後進行乳癌切除手術或麻醉等治療,對胎兒來說也是安全的。一般乳癌切除手術時間約一個半小時,連同麻醉通常在兩小時內結束,整個過程並不會造成更大的麻醉風險。當然,這也需經過麻醉科進行風險評估,如果評估安全,手術基本上都沒有問題。

 

40歲前後孕產婦勿忽略乳癌篩檢

吳曜充特別提醒,年近40歲才生小孩的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期間仍有罹患乳癌的可能,不能忽略定期進行乳癌篩檢。如果剛好處於2年篩檢一次的中間,也可以經常自我檢查,若摸到異常腫塊或有任何不放心之處,一定要回診。乳房超音波是一個安全且有效的檢查工具。

看更多:陳婉真三陰性乳癌赴泰細胞治療 肺炎魂斷異鄉 細胞治療怎麼治?

 

◎ 圖片來源/翻攝自羅文裕臉書
◎ 諮詢專家/吳曜充醫師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