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切胃息肉!這種胃癌風險高 亞洲人多吃1物有效防胃癌

前總統陳水扁傳出胃部不適,切除8顆胃息肉,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胃部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從最初的胃發炎到胃息肉形成,再到最終演變為胃癌,身體一直在發出警訊,但大多數人往往未能察覺或輕忽這些徵兆,錯失早期干預機會。研究發現,亞洲人少鹽多水果可預防胃癌發生。
胃炎是胃癌的起點,幽門螺旋桿菌是主要元凶
很多人誤以為胃發炎只是火氣大或飲食刺激所致,吃些胃藥就能解決問題。然而,張家銘表示,許多慢性胃炎的背後真兇其實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這種細菌會導致胃黏膜逐漸萎縮,使胃酸分泌減少,進而刺激胃泌素(Gastrin)這種荷爾蒙過度分泌,試圖促進胃酸生成。
問題在於,胃泌素不僅刺激胃酸分泌,還會促使一種稱為ECL的類嗜鉻細胞增生,長期下來,這些細胞可能演變成腫瘤。張家銘強調,即使後期成功清除幽門螺旋桿菌,一旦胃底腺體開始萎縮,癌症風險仍然存在,這個過程雖然緩慢,但危害深遠。
胃息肉是身體過度修復的反應 腺性息肉癌變風險高
當胃黏膜持續處於發炎狀態時,身體會啟動修復機制。張家銘解釋,如果修復過程過於急促或紊亂,就容易形成突起的組織,也就是常見的胃息肉。臨床上最常見的兩種胃息肉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胃黏膜反覆發炎、反覆修復的結果,類似傷口癒合過程中亂長的肉芽組織。而腺瘤性息肉則多半出現在胃黏膜已明顯萎縮、細胞變性後,它的癌變風險更高。
張家銘指出,長期服用胃藥,特別是質子幫浦抑制劑(PPI),會抑制胃酸分泌,導致胃泌素水平升高,進而刺激胃黏膜過度生長,形成息肉。因此,胃息肉並非無緣無故出現,而是胃部長期發炎後修補過度的結果,是胃部疲勞的明確信號。
質子幫浦抑制劑PPI使用需謹慎
現今許多人只要稍有胃部不適或胃酸倒流,就長期服用PPI類藥物。張家銘警告,雖然這類藥物確實有效,但長期使用會抑制胃酸分泌,刺激胃泌素升高,反而促使胃壁產生不必要的細胞增生,甚至形成息肉,最終可能導致癌變。
研究發現,長期服用PPI,特別是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情況下,會顯著增加胃癌風險。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醫學文獻中反覆強調的事實。張家銘提醒患者,胃藥使用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濫用。
胃癌風險因素多可控制,預防勝於治療
張家銘強調,胃癌並非命中注定,而是多種可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他列出了幾項主要的胃癌風險因子: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黏膜萎縮與腸上皮化生、長期高胃泌素水平、長期使用PPI、胃息肉(尤其是增生性與腺瘤性)、家族史與遺傳因素,以及抽菸、飲酒、高鹽飲食等生活習慣。
預防胃癌的五大關鍵措施
針對胃癌預防,張家銘提出了簡明的口訣:「早查菌、慎用藥、吃得清淡、胃鏡定期、訊號別忽略」。具體來說,他建議:
- 20歲以上就應檢查幽門螺旋桿菌,一旦發現感染,應盡早根除。
- 不要自行長期服用PPI類胃藥,必須由醫師評估並控制使用時間。
- 定期進行胃鏡檢查,不僅是為了排除癌症,更要觀察胃黏膜是否有萎縮、腸化或息肉等問題。
- 飲食減少高鹽、醃漬和煙燻食品的攝入,增加蔬果攝取量,因為抗氧化物是保護胃部健康的重要物質。
- 戒菸減酒也至關重要,特別是亞洲人代謝酒精較慢,酒精對胃部的傷害更為顯著。
少鹽多水果可預防胃癌
張家銘引用一項發表在《Epidemiologic Reviews》期刊的研究,該研究整合了亞洲地區30篇前瞻性研究,涵蓋超過427萬人的數據。研究結果明確顯示,水果攝取量高的人群胃癌發生率比攝取量低的人群低11%。
他解釋,水果富含維生素C、多酚類和各種天然抗氧化物,能幫助身體清除致癌物質,特別是對抗幽門螺旋桿菌這類破壞胃黏膜的細菌。這些有益成分還能中和飲食中可能產生的亞硝胺,後者是已知的胃癌促進因子。
相反,同一研究指出,鹽攝入量最高的人群胃癌風險比攝入量低的人群高出97%,幾乎是兩倍。張家銘解釋,鹽會破壞胃黏膜保護層,使其變得脆弱、易發炎,同時增加胃部細胞受致癌物質攻擊的風險。這種長期慢性傷害不會立即顯現症狀,而是日積月累,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往往為時已晚。
看更多:晚餐太晚吃 胃癌風險增!醫提4招降風險 1習慣能自救 10分鐘也好
健康飲食是預防胃癌的日常實踐
張家銘認為,健康飲食不應被視為冰冷的醫學課題,而是關乎每個家庭的生活品質。飲食習慣往往承載著家人的關愛、生活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用新的視角來審視這些習慣。他建議,可以嘗試每天在餐食中增加一些水果,逐漸減少鹽的使用量,減少對調味醬的依賴。這些微小的改變,長期堅持下來,可能為我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差異。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張家銘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