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攝護腺癌!健保給付攝護腺健康指數 篩檢更精準

58歲王先生因家中長輩罹患攝護腺癌而緊張,跑到診所檢驗攝護腺抗原指數(PSA),因數值偏高進一步到奇美醫院就診並做攝護腺健康指數(PHI)檢驗,結果高達58,代表有40%以上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後續透過核磁造影暨超音波影像融合穿刺導引系統,精準診斷出第二期攝護腺癌,立即接受達文西攝護腺癌根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
攝護腺癌初期常無明顯症狀 小毛病恐是大警訊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曾文歆表示,攝護腺癌最可怕的是「太晚發現」。美國前總統拜登坦言自己罹患攝護腺癌時已是晚期,骨頭已有轉移,這讓許多人意識到即使是接受定期健檢的人,也可能在罹癌初期沒有察覺。攝護腺癌初期常無症狀,或僅有頻尿、排尿困難、夜尿等常見的泌尿道症狀,容易被忽略,確診時往往已進展到較晚期。
看更多:羅家英罹2癌「放棄化療電療」最多再活8年 雙癌症會互相影響?
攝護腺傳統切片準確率有限 風險不可輕忽
在台灣,攝護腺癌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五名,年長者罹患風險更高。許多民眾因泌尿道不適就醫,發現PSA偏高(通常介於4至10ng/ml灰色地帶),醫師才會安排攝護腺切片確認是否為癌症。
曾文歆指出,傳統攝護腺切片存在幾個問題。首先,準確度有限,一般經直腸超音波導引切片診斷攝護腺癌的敏感度約40至60%。根據歐美研究,首次切片未偵測出癌症者,後續追蹤切片有25至30%被發現確有癌症。再者,切片屬侵入性檢查,約1至2%病人可能出現嚴重感染,需住院治療,也常伴隨血尿、血精或局部不適等副作用。因此,越來越多民眾與醫師希望有更精準、安心的檢測工具,篩選出真正有罹癌高風險者,再進一步安排切片。
攝護腺健康指數PHI 助攻攝護腺癌早期診斷
曾文歆進一步指出,為提升攝護腺癌診斷效率與病人安全,自2024年12月起,健保已將「攝護腺健康指數(PHI)」納入給付,造福更多PSA偏高但未明確診斷者。
PHI綜合三種PSA血中成分計算而得,能更精準反映罹患攝護腺癌風險。根據亞洲及台灣研究,PHI準確度優於單純PSA及free PSA,對區分良性攝護腺增生與癌症具顯著輔助價值。舉例而言,PHI值大於55者,罹癌風險平均可達44至68%;介於25至35則風險約26至35%。如此可協助醫師與病人依風險高低,決定是否要進行組織切片,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與併發症,也減輕病人焦慮情緒。
多參數核磁共振影像融合即時超音波導引系統 提升診斷精準度
曾文歆強調,除了PHI,近年影像診斷技術也有長足進展。多參數磁振造影(mpMRI)可提供更清晰的攝護腺解剖影像與腫瘤風險區辨,若發現可疑病灶,再透過MRI影像融合即時超音波導引進行「靶向切片」,可將癌症偵測率由傳統切片的50至60%提升至80%以上,且可減少無意義之切片取樣,提升效率與安全性。目前台灣許多醫學中心皆已具備此類診斷能力,讓病人在切片前能獲得更準確評估。
攝護腺癌早期發現 存活率逾9成
曾文歆表示,攝護腺癌篩檢與診斷工具近年突飛猛進,不再僅倚賴傳統PSA和隨機切片。早期攝護腺癌不管接受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放射線療法或荷爾蒙治療,10年存活率都可達9成以上。但晚期甚至已轉移的攝護腺癌則不然,儘管荷爾蒙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轉移的疼痛依然會造成病人生活品質變差、體力不濟等情況。
他呼籲,民眾應勇敢面對身體的異常訊號,若有頻尿、排尿困難、血尿、下腹部或骨盆疼痛等情形,尤其是年齡超過50歲、有家族史者,更應定期進行PSA與PHI檢查,必要時安排MRI評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維持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鍵。正如前美國總統拜登的案例也提醒我們,攝護腺癌不會等人,但科技可以幫助我們贏在起跑點!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奇美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