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79歲嬤大腸癌第4期拒化療 吃1食物腫瘤縮小!醫示警45歲以下大腸癌狂飆

大腸檢查-大腸鏡

丁彥伶 整理 2025/06/27 19:01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79歲老婆婆三期大腸癌惡化成第四期,做化療三個月受不了,拒絕治療。醫師開給她高劑量薑黃,沒想到三個月後她的大腸癌縮小。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提醒,台灣65歲以上大腸癌正在下降,但是45歲年輕人發病率卻急速上升,原因和愛吃燒烤、肉鬆等肉類加工品,以及愛喝瓶裝飲料、手搖飲等飲料,塑化劑污染等有關。

 

79歲老婆婆靠高劑量薑黃擊退大腸癌

錢政弘日前在網路節目《小青書》中提到,醫學期刊曾刊出一個案例,一位79歲的老婆婆在診斷大腸癌的時候是第三期,開完刀一年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肝臟有五顆腫瘤,大小三到五公分。醫生說大腸癌轉移到肝臟算第四期,接下來只能化療。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這款健康食品、酵素害一家人「腸子變黑」!5招讓腸子變年輕

 

但老太太化療三個月後不適拒絕治療。醫生擔心停止化療腫瘤越來越大,便開了高劑量薑黃給她服用。一般市面上的薑黃錠劑大概是一克,醫師給她開了5克的劑量。沒想到三個月後再做電腦斷層,發現腫瘤變小了,原來都是3到5公分的轉移性肝臟腫瘤,縮小成變到不到1公分,醫生就覺得很驚奇,就把這個案例發表出來。

 

吃咖哩和薑黃最多的印度大腸癌好發率全球最低

錢政弘說,以吃咖哩和薑黃最多的印度來說,他們的大腸癌好發率是全世界最低。相反的,據衛福部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公布,癌症已長年蟬聯第一,十大癌症死因順位不變外,其中大腸癌則持續21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前三名,而且台灣罹患大腸癌,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

 

台灣大腸癌年輕化 45歲以下發生率上升近1.7倍

錢政弘說,台灣60歲以上大腸癌正在下降,但是45歲年輕發病率卻急速上升。他表示,50歲以下族群罹患則被稱為早發性大腸癌。統計指出,近年來45~49歲大腸癌發生率上升近1.5倍,全國40~44歲大腸癌發生率更是增加了1.7倍。不僅如此,今年衛福部也提高癌篩預算至68億,其中大腸癌公費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新增40-44歲具家族史族群,可見大腸癌年輕化的嚴重性值得重視。

 

錢政弘醫師表示,大腸癌過去多發生於50歲以上中高齡者,如今卻明顯年輕化,部分患者甚至年僅30多歲。提醒年輕患者常因症狀不明顯,如腹痛、腹瀉、便祕、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輕忽警示,導致確診時多已進入中晚期,增加治療困難與死亡風險。美國癌症協會也建議,45歲以上青壯年族群,更應提高警覺、及早篩檢,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以降低罹癌風險。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好菌不足壞菌多 恐是大腸癌年輕化主因

錢政弘醫師說明,除了不良生活作息、快速的生活步調導致用餐時間的縮短外,現代西式飲食與外食習慣的盛行,如高脂肪、紅肉與加工食品攝取過多,也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導致壞菌釋放有害代謝物,引發腸道慢性發炎、黏膜損傷,進而增加瘜肉生成並誘發大腸癌。

 

補充益生菌改善菌叢平衡 遠離大腸癌風險

針對如何與壞菌抗衡、維護腸道健康,錢政弘醫師分享,除了記得要定期進行篩檢、養成蔬果攝取充足、少油少鹽的健康飲食習慣外,日常補充好菌也是關鍵一環。

 

益生菌是有益宿主健康的微生物,而絕大多數的益生菌就屬乳酸菌,也就是優酪乳發酵的主要菌株,能夠達到改善消化、抑制壞菌增加、調節菌叢平衡的效果。選擇耐受胃酸及膽酸考驗的菌株例如B菌,有助改變細菌叢生態,遠離風險,維持健康。

 

吸菸、愛吃燒烤加工肉、愛喝含糖飲料 大腸癌高危險群

錢政弘醫師指出,若平常抽菸吸菸、愛吃燒烤加工品如香腸、培根、肉鬆等,又愛喝含糖飲料如手搖飲、瓶裝飲料等,都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這些習慣會導致腸道菌叢失衡,好菌不足、壞菌增加,進而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看更多:大型研究發現:「1招」就能提升結腸癌術後存活率 還能改善生活品質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預防大腸癌 飲食生活要注意

錢政弘醫師建議,想要預防大腸癌,飲食生活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多吃高纖蔬果: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花菜、高麗菜等,含有豐富的蘿蔔硫素,可抑制腫瘤生長。建議一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
  2. 少吃加工肉品:香腸、火腿、培根、肉鬆等加工肉品,含有致癌物質,應盡量避免食用。
  3. 避免高溫烹調:燒烤、油炸等高溫烹調方式,會產生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建議改用蒸、煮、涼拌等方式料理。  
  4. 少喝含糖飲料:含糖飲料攝取過多,易導致肥胖,增加罹癌風險。建議多喝白開水,避免手搖飲、瓶裝飲料等。
  5. 補充益生菌:益生菌可改善腸道菌叢平衡,增加好菌、抑制壞菌生長。可多攝取優酪乳、優格等發酵乳製品。

 

大腸癌篩檢有4種方式 45歲起應定期篩檢

錢政弘醫師表示,大腸癌篩檢目前有4種方式,分別是大腸鏡、糞便潛血檢查、大腸攝影及電腦斷層。其中大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腸道病變,並即時切除瘜肉,是最準確也最直接的檢查方式。

 

目前衛福部建議45歲以上民眾,應每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篩檢出陽性反應者,再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建議40歲即可開始篩檢。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大幅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提高存活率。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雖然這位大腸癌四期的阿嬤,在服用薑黃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過錢政弘表示,薑黃雖具有抗發炎特性,對脂肪肝、慢性肝炎患者有益,甚至在某些癌症治療中展現輔助效果,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食用,尤其是有腸胃問題的患者更需留意可能引發的腹瀉不適。

 

薑黃補充劑與日常飲食劑量差異

錢政弘說,根據他查閱現有的文獻建議針,對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如:多發性大腸息肉患者,每天補充400毫克、維持3個月,可以減少60%大腸息肉增生。對於已經有大腸癌的患者,補充薑黃可以增加化療的效果以及降低化療的毒性,建議劑量是每天3克。

 

一般保健方式可以在平日飲食中多用黃咖哩或薑黃入菜,直接吃薑黃保健食品也可以。錢政弘建議在食用時須注意,薑黄本身是屬於脂溶性結構,建議搭配高油脂的食物一同進食,可以提高吸收效率。

 

三類人不宜大量食用薑黃

薑黃雖有健康益處,但特定族群應避免使用。錢政弘強調,以下三類人可能要注意不太適合大量食用薑黃:

 

  1. 胃潰瘍、消化性潰瘍或胃炎患者不適合食用薑黃,尤其是粉狀直接食用可能造成胃部刺激。
  2. 有凝血異常問題的人應謹慎使用,因薑黃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3. 原本就容易腹瀉的人應避免食用,以免引發嚴重腸胃不適。

 

輔助角色而非替代治療

針對癌症治療,錢政弘明確表示,薑黃目前僅能作為輔助角色,而非替代正規治療的選擇。雖然動物實驗和小型人體試驗顯示薑黃具有某些抗癌特性,但尚無大規模研究證據支持其可替代傳統癌症療法。患者若考慮使用薑黃補充劑,應先諮詢主治醫師及中醫師的專業建議,評估個人狀況是否適合。

 

想要知道日常生活中該怎麼吃?該怎麼做才能預防疾病或是不讓疾病惡化。尤其希望在沒有醫生幫助的時候,知道該如何自我診斷?甚至自救,可以參考錢政弘醫師出版的《你可以不生病》新書,學會如何自救不生病。

看更多:40歲男大便這顏色 就醫一照是癌!醫揭大便5狀況是警訊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錢政弘醫師.小青書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