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埔里

103歲黃舜姿不亂進補,多自煮、吃原型食物,長壽祕訣「凡事看正面」

◎ 撰文・攝影/許寶仁
◎ 諮詢對象/黃舜姿.童雪惠.張晴雯總幹事.陳若嵐主任 

冬陽暖暖的上午,20幾位長者已來到街道狹窄彎曲的埔里籃城社區活動中心,開啟活力的一天,其中最年長的「大姐頭」就是103歲的黃舜姿。

樂齡學習,75歲學寫字、90歲一畫就愛上

這天的課程是帶動唱和健走杖,其他課程還包括唱歌、跳舞、畫畫,這裡原本設有幼兒園,但在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如今來上學的不是幼兒,而是長者。兒時未接受正規教育的黃舜姿,就是年過75才開始學寫字,年近90第一次接觸畫筆,在老師的指導下,不但畫出自我風格,還獲得水土保持署的首獎。

黃舜姿說,她跟著社區關懷據點的老師學畫10多年,越畫越有興趣,最愛畫花鳥圖,每當完成一幅畫作,就很有成就感;每天到據點「上學」,透過畫畫、唱歌、跳舞防止手腳和大腦退化,也打發時間。 

百歲世代 103歲黃舜姿

▲ 黃舜姿參加繪畫比賽,以獨特畫風畫出可愛的樹與鳥拿下第一名,被封百歲畢卡索。

牙口好、愛吃脆芭樂,醫師見她說「恭喜」

很多人見到黃舜姿,無法相信她是年紀超過百歲的人瑞。眼睛除了有點老花,沒有白內障,耳朵也沒有重聽。黃舜姿本姓童,後來才冠夫姓為黃,與黃舜姿相差20歲的親小妹、衛生所護士退休的童雪惠說,很多年長者因牙周病、牙齦萎縮,假牙配戴幾年後需要重新製作,但黃舜姿的假牙則配戴了20年,從未發現有這類問題。童雪惠說,黃舜姿喜歡吃芭樂,不是放軟的芭樂,而是有硬脆度的新鮮芭樂,可見得牙口之好。

更難得的是,儘管高齡103歲,黃舜姿聽力相當好,與人交談應對自如,每天與住在台北的女兒暢聊電話,鄰近的親友也常來探視她,閒話家常。而且,黃舜姿沒有三高,也沒有骨質疏鬆症,儘管年紀大不耐久站,但自己在家仍能拄著手杖行動,外出才坐輪椅由外籍看護協助移動;健檢成績單也相當漂亮,每位醫師都對她說:「恭喜!很健康。」

童雪惠說,大姐黃舜姿沒有慢性病用藥,日常服用的藥品,除了因為上了年紀睡不好,醫師開給她睡前服用1小顆助眠劑之外,只有每天半顆阿斯匹靈抗發炎、防血栓,其他像眼科醫師開的眼藥水,只是偶爾保養用。 

百歲世代 103歲黃舜姿

▲ 黃舜姿積極參加據點活動,用竹子與繩索DIY健走杖也能行動自如。

不挑食、常吃麻油雞,蔬菜有什麼吃什麼

大家都很好奇黃舜姿如何養生?她說自己的生活很簡單,並沒有特別進補,重點是「不挑食」。社區長照據點每周一至五中午提供年長者共餐服務,由家政班媽媽運用在地食材,提供3菜1湯的餐食,黃舜姿對盤中飱來者不拒,牙口和胃口都很好。

沒有共餐的時候,黃舜姿每天早上會喝一罐營養配方奶,加入燕麥片,搭配一小塊麵包或糕點當早餐;冰箱裡的食材多半是女兒回來省親時備好的雞肉和蔬菜。黃舜姿喜歡吃雞肉,加麻油煮成麻油雞;她說豬肉油脂多,她不愛;她也不忌牛肉,但不常食用;魚類則要到車程5分鐘的鎮上買,通常都是女兒帶回來。 

不亂進補,習慣自煮原型食物、在地農作

至於進補或保健食品,黃舜姿都不吃。老一輩的農村長者都愛浸泡藥酒,或用中藥進補,但黃舜姿說自己沒有這些習慣,打從年輕時,連女性補養的四物湯都難得吃上一回;她也沒有吃保健食品的習慣,頂多偶爾吞一下維他命。

黃舜姿認為,養生之道應該就是簡單自然的飲食習慣!生活在農村,她很少吃加工食品,年輕人常吃的速食品她也吃不慣,日常飲食多半是家裡自煮的餐食,食材更是就地取材的農作物。 

家族長者多長壽,8旬妹偕百歲姊「帶動唱」

黃舜姿的家族或許具備長壽基因!黃舜姿說,她的阿公享耆壽90多歲,童雪惠也說,她們的父母都享壽80多歲,在當年的確都屬於長壽者。現年84歲的童雪惠偶爾也會以指導員身分,到籃城社區提供長者「帶動唱」活動,跟百歲的姊姊一起活動,活力不輸中壯年人。

籃城社區居民僅1千多人,多數以務農維生,黃舜姿25歲嫁來籃城,年輕時先生在埔里鎮的郵局上班,她在村莊裡開了間雜貨店。雖然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但黃舜姿識字,她說自己活到百歲沒有失智,或許與年輕時開店常要算帳有關。 

談青銀共居:各自保有空間,互相尊重少干擾

兒女各自成家後,黃舜姿就與先生兩人住在籃城,老老相伴。兩人每天早晨會在社區裡健走,到公園練外丹功。大約20年前,先生80多歲離世後,她就獨自生活;10多年前則開始參加社區長照據點活動,每天像個孩子般來上學,學寫字、畫畫、跳舞、運動,童年沒有機會受教育,如今活到老學到老。

因為健康狀況不差,黃舜姿在先生離世後一直獨居,97歲時某天夜裡起來如廁不慎跌倒,自己撥119求救。救護人員前來,初步檢查她沒有外傷及危險,但建議她就醫檢查被婉拒。她說「沒事不必浪費醫療資源」,之後家人不放心,才雇用外籍看護照顧她。

黃舜姿說,子女各自有家庭,不想打擾他們的生活。她認為,家人有各自的生活空間,假日相聚就好,同住一起生活作息、習慣不同,時日久了反而可能產生摩擦,未必是好事。 

心情開朗「凡事看正面」,老年不憂鬱

「兒孫自有兒孫福」,黃舜姿幼時沒機會受教育,但她對兒女的教育很重視,如今兒孫也都成家立業,「不求富裕,過得去就好」,她奉勸年長者,生活平安夠用就好,保持心情開朗,凡事往正面想,不強求、也不必自尋煩惱,若要談養生哲學,應該就是這樣了。

籃城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晴雯表示,籃城社區是「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暨巷弄長照站」,也是以農業結合長照2.0的「農村社區綠色照顧據點」,除了每周由埔里基督教醫院、埔里榮民醫院及衛生所輪流提供長者醫療諮詢、公衛疫苗等服務之外,綠色照顧的理念是利用農業及自然環境元素,辦理人際互動、飲食營養、心理健康、運動休閒等多元學習課程,降低高齡者獨居、孤食的風險,協助農漁村高齡者在地健康老化。 

百歲世代 103歲黃舜姿

▲ 黃舜姿阿嬤出席籃城社區長青不老班,分享「不管聽有聽攏無(台語,聽不懂),都要安靜地聽別人說。」

在地人幫助在地人,串聯資源在地安老

「他們的子女都不在埔里,而是在台北工作。」輔導籃城社區成立巷弄長照站的埔基愚人之友基金會「厚熊照顧咖啡館」主任陳若嵐表示,黃舜姿就是典型案例,而在這裡真正會幫忙顧家的,是鄰居!「厚熊照顧」則是以「互相照顧」的諧音與精神而設立,希望運用在地資源,照顧在地長者。

陳若嵐介紹,1999年九二一震災後,為協助災後重建,埔里基督教醫院在2000年成立愚人之友基金會,結合學者、社會工作者,協助老人與身心障礙者的長照工作,培育中高齡婦女投入居家服務,長期蹲點。

長照2.0在2017年上路,政府推動社區整體照顧,希望能普設巷弄長照站,該基金會開始串連各界資源,協助社區自主成立巷弄長照站,至今已協助大埔里地區設立31處據點,建立跨專業團隊共同照顧社區個案。 

官方、醫療、學者、公益團體共同挹注資源

陳若嵐以帶領長者的健走杖活動為例,是由不倒翁健走學校創辦人郭健中醫師所設計,「用訓練取代照顧」的運動,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指導員協助,鼓勵長者運用健走杖進行肌力訓練,盡可能保有獨立行動的能力,維持老年健康生活品質。

至於長者們使用的健走杖,則是農業部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結合醫療、學術單位,利用就地取材的竹子與繩索,指導農村社區長輩DIY健走杖,長輩不僅手腦並用,也省下動輒數百至數千元的健走杖的購買費用,俗擱好用!

張晴雯則苦口婆心、費盡心思將籃城的長者拉出家門,不但設計簡單、活潑、有趣的課程,鼓勵長者們到據點學習、運動、人際互動,共餐服務則讓長輩們吃得營養豐富又開心,相較於獨自在家簡單煮、隨便吃的飲食型態健康得多。 

「類家人」互相陪伴,在地安老不孤單

不過,張晴雯指出,落實「在地安老」的理念還需要更多資源投入,據了解,不少社區據點都面臨經費短絀的問題。以籃城來說,她個人基本上是志工職,但單是共餐的食材經費,得到的補助也相當有限,籃城目前尚能勉強支應,是因為共同打造公園菜園,可提供部分食材給社區餐坊,加上有務農家庭熱心提供,才得以供應1周5天的長者共餐。

張晴雯介紹,除了黃舜姿,2025年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籃城社區有兩位長者即將晉身為人瑞。她個人身為年近60的壯世代,看著眼前這群高齡世代,彷彿跳著接龍舞,很歡喜以「類家人」的角色,陪長者們一起邁向健康老化之路。 

黃舜姿阿嬤長壽小祕訣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節目部

全台第一健康資訊平台|健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