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完整介紹:日期、習俗、養生、開運、禁忌一次看

24節氣是將太陽運行軌跡分為24個時刻,反映季節寒暑變化的特殊曆法。24節氣由來、日期是什麼?有何意義與特色?節氣養生、開運的習俗和禁忌,本文將一次介紹。
24節氣由來:制定曆法幫助農業生產與生活
24節氣是中國古代結合天文、氣象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說明,古代中國曆法採陰陽合曆,將太陽運行的軌跡(稱為「黃道」)分為24等分,每一等分就是一個節氣,先民透過節氣掌握寒暑變化,決定農事進展,並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並結合傳統中醫的保健方法,形成節氣養生的特有文化。
看更多:白蘿蔔功效防癌穩血糖!9大功效大公開生吃熟吃作用大不同
24節氣其實是每個特定的「時刻」,而非「一日」。每個節氣以當時的氣候或動植物活動狀態命名,立春是一年的開始,依序為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最後一個節氣是大寒。
24節氣特色:古代特有曆法被登錄文化遺產
外國人在國曆上只訂定2分2至點,也就是春分、夏至、秋分以及冬至。24節氣則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曆法,流傳至當今華人社會。根據維基百科說明,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24節氣」登錄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什麼24節氣重要?進行農事、順時養生調理
由於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是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指標,有了24節氣,古人農民便能更方便地根據節氣來安排農事,因此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要。而順應自然界的四時六氣,保養精神體能,節氣對養生保健也有相當重要性。
透過節氣安排農事生產
俗諺說:「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根據業部資料,古代農業社會非常仰賴節氣來安排農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從播種、除草到收穫、存糧。節氣不僅指引農事進程,也影響人們的飲食起居,如冬至進補、清明掃墓等習俗,都與節氣息息相關。
順應節氣變化進行養生
此外,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指出,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應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平衡。因此,中醫養生治病的道理都與節氣息息相關,提醒人們隨著自然變化調整飲食、生活作息,達到身心平衡。
24節氣順時養生的觀念,自古在養生保健及傳統醫學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據衛福部新營醫院資料,以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而言,冬至及夏至是自然界陰陽之氣消長的轉折點,也是一些特定疾病最易發生的時期,進而發展出飲食宜忌、穴位敷貼等養生文化。

24節氣:春季
根據農業部「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指出,為太陽從黃經0度起,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個節氣大約相隔15天,春、夏、秋、冬四季每季有6個節氣。
春季的6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
- 立春(國曆2/3至2/5):春季開始意思。立春是每年24節氣中的第1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15度。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努力小農」表示,過去人們會在立春時,用餅皮包裹生菜大家分享食用,象徵祈求身體健康,於是發展出立春吃「春捲」的民俗,又稱為「咬春」。民俗上,犯太歲的生肖在立春這天不要到人多的地方,也就是所謂「躲春」的習俗。
看更多:2025立春日期和習俗指南:立春養生吃什麼、習俗和禁忌一次看
- 雨水(國曆2/18至2/20):天氣漸暖,降雨開始增多,此時太陽位於黃經330度,常出現綿綿春雨現象,雨水節氣習俗上也會在這天為兒女算八字,還有求子、拜乾爹、認契父習俗,取這天「雨露滋潤易生長」的意思,象徵小孩能平安健康成長、學業進步。
看更多:2025雨水節氣養生指南:3生肖開運祕訣、天氣變化、當季必吃蔬果
- 驚蟄(國曆3/5至3/7):驚蟄是春雷響起,驚醒冬眠蟄伏萬物的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民俗上,驚蟄這天會祭白虎、拜虎爺公,能趕走小人,咬錢、招財。驚蟄時節也是各種病毒、細菌活躍的時候,節氣養生應注重養肝、防春燥,可使用薄荷、魚腥草等中藥沖泡成養生茶,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
看更多:2025驚蟄習俗和開運指南:驚蟄吃什麼、養生和禁忌一次看
- 春分(國曆3/20至3/22):春季過了一半,此時太陽位於黃經0度,陽光直射赤道上,晝夜等長。民俗上,春分是「陰陽日」,也是吉祥的「天恩日」,可用「春分水」接財運、貴人運和桃花運。春天是肝氣極盛之時,節氣養生要注重養肝、養肺,可多食用當季蔬菜,或飲用花草茶。
看更多:春分是天恩日!這時間「喝水秒開運」1招求財迎貴人神清氣爽賺整年
- 清明(國曆4/4至4/6):天氣逐漸暖和,草木開始萌發,此時太陽位於黃經15度,大地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所以稱為清明。清明節掃墓祭祖是華人社會的重要節日,還有吃潤餅、草仔粿等「寒食」,以及喝「清明茶」的習俗。中醫認為,清明時節的陽氣旺盛,人們也容易肝火旺盛,加上天氣常冷熱、陰晴不定,節氣養生著重在清心氣和肝氣,可用五色食材來達到養生的效果。
看更多:清明後「清兩氣」來養生!中醫教你避吃4發物3症狀出現趕快去濕氣
- 穀雨(國曆4/19至4/21):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太陽位於黃經30度,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有到戶外踏青「走穀雨」,以及賞「穀雨花」等習俗。南投縣政府說明,穀雨前後正是牡丹花期,因此又稱「穀雨花」,且牡丹象徵富貴吉祥,賞牡丹有招財納福的開運意義。穀雨節氣養生以健脾利濕為重點,飲食中可增加薏仁、芡實、黑豆、冬瓜、山藥、百合、木耳等祛濕利水的食物。
看更多:穀雨開運小人退散!「2物」防小人擺放位置曝專打蛇蠍五毒拍咪呀
24節氣:夏季
夏季的6個節氣是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 立夏(國曆5/5至5/7):時序進入夏季,太陽在黃經45度,這個時節雷雨增多,梅雨將要開始。立夏有吃瓠瓜麵的習俗,出嫁的女兒會買豬腳、大麵,為父母添福壽。立夏養生適合多吃瓜類食材,消暑涼補,飲食以偏酸為原則,強化胃腸功能。
看更多:立夏習俗及禁忌?立夏最新開運及養生飲食祕訣
- 小滿(國曆5/20至5/22):太陽在黃經60度,是即將盈滿豐收的季節。傳統習俗上,小滿節氣開運要「吃苦」,例如苦瓜。節氣養生方面,小滿開始晝長夜短,人們可晚睡早起,平時午睡片刻;飲食以清爽清淡為主,適量食用瓜果類。
看更多:2025小滿節氣:食物養生、詩詞、當令水果、最強開運法一次看 - 芒種(國曆6/5至6/7):稻、黍、稷、麥等有芒作物開始成熟,這時太陽在黃經75度,是農作物種植時間的分界點,農人「忙種」。芒種後天氣漸濕熱,養生著重健脾清熱,可食用四神湯、綠豆水或苦瓜排骨湯祛濕清熱。
看更多:芒種高溫濕熱易困倦!芒種養生要「吃苦」3湯+4穴清熱解濕不頭暈
- 夏至(國曆6/20至6/22):炎熱的夏天正式到來,此時太陽到達黃經90度,陽光直射北回歸線上,北半球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有「吃桃子轉運」的習俗,養生適合食用各種瓜果類或綠豆消暑。
看更多:2025夏至:吃麵養生、禁忌習俗 最強開運一次看
- 小暑(國曆7/6至7/8):太陽在黃經105度,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小暑節氣養生可多吃四神湯、蓮子粥等做為日常保健食療。另外,桑椹能生津止渴、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也適合做為夏季養生食材。
看更多:小暑養生吃「1水果」潤腸通便還能顧胃!醫教你喝1飲品還可消暑去脂
- 大暑(國曆7/22至7/24):太陽在黃經120度,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人體容易感到食慾不振,養生著重解暑祛濕。吃仙草清暑又利濕,還可緩解中暑的不適症狀;「大暑吃鳳梨」的習俗有祈求平安、生意興隆的美意。
看更多:「大暑吃仙草」消暑清熱!仙草茶、仙草凍、仙草雞湯可甜可鹹又養生
24節氣:秋季
秋季的6個節氣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 立秋(國曆8/7至8/9):秋季開始,氣溫將轉涼,太陽在黃經135度,又稱為「交秋」。民間有啃食瓜果「啃秋」習俗,去除殘餘暑氣,也象徵豐收。立秋養生以潤肺清燥為主,可利用酸味食物收斂肺氣、排除體內濕氣。
看更多:立秋禁忌有哪些?立秋開運和習俗一次看
- 處暑(國曆8/22至8/24):表示夏天的暑氣到此終止,此時太陽在黃經150度,天氣常有秋老虎型態,人體容易「秋乏」,可用小麥、百合、甘草及紅棗調配成茶飲養心安神,體弱、食慾不振的人秋季養生適合食用鱸魚。
看更多:處暑養生吃「1魚」能降血脂、補營養!醫提醒秋季養好精神才能解秋乏
- 白露(國曆9/7至9/9):太陽在黃經165度,天氣已轉涼,夜晚水氣凝結成水珠。白露時節容易秋燥,養生重點是滋陰潤燥,木耳、海參、秋葵、絲瓜、牛蒡等是養生好食材;應注意氣喘、過敏性鼻炎及感冒等疾病。
看更多:「牛蒡」竟是初秋養生好蔬菜!中醫提白露養生有2重點喝1湯輕鬆養生
- 秋分(國曆9/2至9/24):秋季過了一半,太陽正好黃經180度,晝夜等長。秋分有「祭月」的習俗,也有開運的意義。秋分天氣乾燥,可多補充秋葵、白木耳、山藥、蓮藕等富含黏液的食材,少吃油炸辛辣的上火食物。
看更多:秋分要吃什麼養生?秋分習俗和禁忌一次看
- 寒露(國曆10/7至10/9):寒露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此時太陽在黃經195度,卦象上代表強大的陰氣襲來,可用花瓶插上奇數的香水百合,放在家中正西方,能增強家運、避小人。寒露養生以養陰潤燥為主,可吃梨、銀耳、百合、山藥等白色食物。
看更多:寒露來秋燥起中醫師提醒宜多吃1類食物有助除燥
- 霜降(國曆10/23或10/24):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此時太陽在黃經210度,楓葉轉紅,紅色也是節氣開運密碼,習俗上會吃柿子,養生和迎接好運。節氣養生飲食上可吃白木耳、蓮藕、山藥、紅棗和枸杞等潤燥補氣的食材。
看更多:霜降養生要吃這些食物!黑芝麻、白木耳生津潤肺、滋補肝腎、養卵巢
24節氣:冬季
冬季的6個節氣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立冬(國曆11/7或11/8):冬季開始,太陽在黃經225度,天氣漸冷。立冬進補是傳統習俗,冬令進補的常見藥補食物如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麻油雞,但要注意體質與中西藥交互作用。民俗上,立冬接午時水能開運招財。
看更多:立冬進補指南:立冬吃什麼、習俗和禁忌一次看
- 小雪(國曆11/21至11/23):太陽在黃經240度,黃河流域已下雪但雪量不大。小雪天氣寒冷乾燥,四肢冰冷的人要注意溫補腎陽,飲食應以溫補為主,多吃羊肉、牛肉、薑、蒜等食材,也可透過泡腳和穴位按摩改善手腳冰冷。
看更多:「小雪」燉個雞腿暖暖身中醫師還推薦足浴從「這3個」穴道著手
- 大雪(國曆12/6至12/8):太陽在黃經255度,此時天氣更寒冷,大雪紛飛。大雪節氣養生著重在於避寒保暖,可食用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來滋補,烹調時使用蔥、薑、韭菜、洋蔥、咖哩等辛香料,但要注意體質。
看更多:大雪來了!這樣做可開運「1禁忌」恐破功帶衰整個冬季到明年運勢
- 冬至(國曆12/21至12/23):嚴冬來臨,此時太陽在黃經270度,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習俗吃湯圓代表圓滿如意,養生重點是補腎養陽,羊肉、黑豆、核桃、紅棗適合冬至溫補。
看更多:冬至日期和拜拜指南:冬至吃什麼、習俗和禁忌一次看
- 小寒(國曆1/5至1/7):太陽在黃經285度,天氣嚴寒但還不是最冷時候。小寒有吃臘八粥和「探梅」(觀賞臘梅景致)的習俗。小寒養生宜補腎補脾暖胃,適用食材如羊肉、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等黑色食物及杏仁、核桃、大蒜等。
看更多:小寒日期和習俗指南:小寒養生吃什麼、習俗和禁忌一次看
- 大寒(國曆1/19至1/21):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太陽在黃經300度。大寒已是末,拜土地公、灶神、祖先、地基主是重要習俗;節氣養生吃臘八粥、牛羊肉、冬瓜、冬棗、甘蔗和白蘿蔔、黑芝麻等食材。
看更多:大寒節氣最強養生開運指南:大寒吃什麼?習俗、禁忌一次看
24節氣常見問題解答
24節氣是看農曆嗎?
24節氣是古代中國曆法採陰陽合曆制訂,有利用太陽的運動(陽曆)例如日、年與節氣,也與月亮(陰曆)有關,例如月;單以陰曆或陽曆都無法精準的滿足月亮和太陽繞行地球的周期。
24節氣由來為什麼?
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法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分2至點,並將黃道分為24等分,每一等分就是一個節氣。
24節氣口訣是什麼?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說,若將24節氣每個節氣各取一字,按先後順序編成口訣,就成了:「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囊括了先民世代累積的智慧。
24節氣是前人結合天文、氣候和物種生態的觀察,創建出農事規劃所依的曆法,也是前人對天地的敬畏與崇拜,天地萬物都順應時節而生,人們也在其中安身立命,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
※民間習俗,僅供參考。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翻攝自艋舺龍山寺農民曆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農業部.維基百科.衛福部新營醫院.南投縣政府.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努力小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