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突然冒出好多叫不出稱謂的親戚怎麼辦?青少年有「社恐」 專家揭6策略征服它

過年就要到,大人忙碌張羅,小小孩雀躍等紅包,青少年卻是愁愁愁?因為走春、家族團圓飯,都要和好多好多無法精確叫出稱謂的「親戚們」,共處至少3小時,如坐針氈。而大人們在釋出善意前,若要避免碰壁、尷尬,如何拉他們一把,快速破冰,降低「社交恐懼」呢?心理師告訴你,的確是有策略的。
心理師黃閎新以他輔導的個案T君為例。一向T君都自認「我有社恐」,只要一想到可能需要接觸陌生人,不論是新同學、新老師、新的教練,就會連聲哀叫「好~可~怕~!」因此,有很長的時間經常請假不願意上學。但黃閎新明白,T君其實想要交朋友,雖然還是嘴上掛著「恐怖」兩字,但,給他時間準備,提供一個「要認識新朋友」或「要去一個新地方」的儀式感,T君在熟悉之後,就會想要表達關心給新朋友,對新地方也不再那麼排斥,不適應的時間也漸漸縮短了。
協力「降低社恐」大作戰!
黃閎新在接受電台媒體訪問時,針對如何協助青少年淡化「社恐」,提供了6個策略,讓大人們能夠更有效地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1.願意先了解孩子的興趣
黃閎新指出,大人們不需要真的去陪孩子玩喜歡的電玩或看YouTuber或短影音,但可以用一種「很想要稍微了解一下相關資訊」的態度,探詢孩子的反應。當孩子聽到長輩對他們的喜好也有興趣略知一二時,比較能感受到大人們真誠的關心,即有助於拉近彼此的距離。
2.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
孩子往往認為大人們是無所不能的,但當他們聽到看起來很厲害的大人們,也曾遇過類似的困難時,除了驚訝之外,就更容易產生共鳴。黃閎新建議,大人們適時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甚至是發生過的糗事,當時如何解決問題等等,會讓孩子開啟同理心,更願意敞開心房跟大人們共處。
看更多:害怕社交怎麼辦?簡單一招讓社恐人克服焦慮成為公司王牌業務
3.不強迫孩子 事前先溝通
無論是打招呼或參與活動,都應該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像是「還不快叫叔叔、阿姨」這種強迫青少年的語言,如同命令般的帶領方式,只會讓孩子感到尷尬、心生抗拒。家長不妨事先與孩子演練,預告可能會遇到哪些親戚,當年他們是怎麼疼愛孩子的,打開塵封的回憶,讓孩子以自己最感到舒服的方式與因為許久不見而感覺疏遠的親戚,有好的互動。
4.避免做比較 看重每個人的獨特性
在親友面前比較孩子的能力或成績,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大人們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的發展歷程,擅長的項目,營造正向積極的氛圍,帶動孩子們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看更多:讓對方做出行動的魔法詞!無往不利的說話技巧 1句話吸引注意力
5.以身作則 不批判
批評他人的言行舉止,等同於給孩子不好的示範。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不要在事前和事後批評親戚,強調即將見面的親戚之特質,維持正向積極的態度,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6.接納「不像從前可愛」的他們 鼓勵孩子做自己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叛逆期,讓家長或曾經很親密的親戚感到陌生和困惑。黃閎新強調,家長的陪伴和支持在這個階段格外重要,想要接近「那個曾經疼過的小小孩」的大人們,一定先要學會接納孩子的轉變,不要老是問成績,做一個讓孩子覺得可以重新認識的,平易好相處的「忘齡友」。
看更多:周渝民自曝有「幽閉恐懼症」靠人太近會崩潰!社恐怎麼辦?醫授1招可救急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黃閎新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