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吃魚是牠!加這種菜一起煮超好吃 台灣味食譜大公開

連橫在《台灣通史》說:「鮸魚,春、冬盛出,重二十餘斤,台南以魚和青檨煮之,味極酸美。」以芒果青煮鮸魚,堪稱獨特的台灣味,由此可見以發酵而酸的蔬果煮魚湯,先人早知其美味。
飲食文化作家曹銘宗有天發現冰庫裡有一片鮸魚,配上1/3顆上等酸高麗菜,再切些薑片、淋些米酒,一煮即成,酸高麗菜比酸菜(芥菜)溫和,煮過的菜也柔軟可吃,「鮸魚當無憾矣」。
好魚排行榜 鮸魚排名第一
鮸(台語音bián)魚在台灣是有名的好魚,台灣早年好魚排行榜有一個版本「一鮸二嘉鱲,三鯧四馬鮫」,鮸魚甚至排名第一。所以台語俚諺說:「有錢食鮸,無錢免食!」鮸魚今日在台灣雖已發展養殖,但在養殖魚中仍屬高價。
在中國文獻,鮸魚自古即被視為一等好魚,清《說文解字注》,「隋煬責貢四方,海錯幾盡,首曰鮸魚。」(「海錯」指眾多海產,因為海產錯雜非一種)
石首魚的文化與食材價值
曹銘宗說,鮸魚在分類上屬石首魚的一種。石首在古代文獻指「頭中有石」,就是頭部內耳的「耳石」(otolith)。根據中研院《台灣魚類資料庫》,耳石是魚類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碳酸鈣結晶,具有協調肌肉,感受速度、重力、聲音,以及分析頻率、偵測深度的功能。
石首魚以擁有特別大的耳石得名,所以在分類上的中文名是「石首魚科」(Sciaenidae)。鮸魚指大型石首魚,可達2公尺長,黃魚、烏喉、春子是相對體型較小的石首魚。
明《閩中海錯疏》,「石首,頭大尾小,無大小,腦中俱有兩小石如玉,鰾可為膠。」這句話符合現代對石首魚科的定義,其中「鰾可為膠」則指出石首魚的另一個特徵。
石首魚的鰾特別發達,呈圓筒形、錘形或錨形,因為富含膠質、蛋白質,所以大型石首魚的鰾晒乾後成為珍貴的食材和藥材,稱之魚膠、花膠或魚肚,名列中國「四大海味」,鮑、翅、肚、參。
曹銘宗也說,日本人稱石首魚為ニベ(nibe),ニベ有黏的意思,因為石首魚的魚鰾具有黏性,在早年可做黏膠之用。
看更多:高貴食材「花膠」滋陰消火 台灣水產養殖神技術讓它價格更親民
石首魚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可藉著肌肉牽動鰾發出不同的聲響,所以在西方稱石首魚為「鼓魚」(drums)或「鳴魚」(croakers)。
以「姑」為名的小型石首魚,包括:叫姑、白姑、黃姑、黑姑等,就是以發出「咕咕」叫聲而得名,一般認為與春季繁殖期間求偶有關。
看更多:食譜/濃濃麻油香!南薑抗過敏 烏魚膘富含荷爾蒙 有助護膚、組織修復-麻油青蒜烏魚膘
◎ 本文摘自/《腰瘦好吃!(冬限定)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吃遍當季好食!》曹銘宗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