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清明節氣指南:吃3大養生食材排毒 習俗禁忌與天氣一次看

2025年的清明節氣是4月4日,清明有掃墓、祭祖的習俗,也是養生的好時機,本文整理清明節氣吃3大養生食材,以及清明節氣習俗、禁忌和天氣。
清明節氣的由來與意義:是節日也是節氣
清明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曆書》有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農業部指出,清明是唯一一個既是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節」。
清明除了掃墓、踏青之外,古人還有摘取柳枝插在頭上的習俗,而台灣柳樹較少,一般多改插榕樹枝,稱為「插青」。這時早已草木茂盛,為人子孫者荷鋤挑祭品,群集於祖先墓前芟除雜草、壓墓紙,再陳列祭品,焚香膜拜,有些長者更在一旁講述先人嘉言懿行供晚輩效法,如此慎終遠,對於發揚孝道非常有益。
清明節氣是什麼?2025清明節氣是哪一天?
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公布的2025年日曆資料表顯示,2025清明節氣日期落在2025年4月4日下午20點48分,農曆為4月7日,清明節氣總是落在國曆4月4日、4月5日或4月6日其中一天。《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氣的氣候變化與影響:霪雨紛紛又容易生病
清明節氣氣候特徵:清明時節雨紛紛
農業部指出,清明時的氣候通常是春暖花開,景色清明,但是大多數時氣候仍不穩定,若霪雨紛紛,作物生長易受影響,氣溫變化也很大,冷熱無常,此時的寒流會讓人疏於防範,須注意保暖,避免疾病纏身。
清明節氣的氣候對人體的影響
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陳潮宗指出,清明位於春季,正逢春天萬物新生、百花齊開,但這時春雷漸多,大蟲小蟲都甦醒,所以出外踏青容易遇上蟲蚋引起皮膚敏感。春季也是容易肝氣過旺的時節,肝氣過旺會影響脾胃、妨礙食物消化吸收,及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清明連假天氣預測:寒雨漸歇春將醒
氣象專家賈新興表示,台灣的清明節,都是容易下雨的環境,尤其是台中以北的預估雨勢都比較明顯。中央氣相署指出,至於2025年的清明連假天氣,周四(4/3)至周五(4/4)時,因冷氣團減弱,水氣轉少,東半部偶有零星降雨,西半部多雲到晴,午後中南部山區亦有零星雨,雖然白天氣溫回暖,但早晚仍偏冷;周六(4/5)至周日(4/6)時,水氣增多,北部、東半部及山區轉為有降雨機會,雖然氣溫稍回暖,但仍需留意天氣變化。
清明節氣習俗與文化傳統:掃墓、踏青、放風箏
掃墓祭祖:傳統與現代變化
民俗專家楊登嵙指出,清明不僅是節氣,也是慎終追遠、祭掃墳墓緬懷先人的重要節日,在過去,許多民眾需要提前返鄉,前往墓園祭祖,可如今大部分現代人都是將遺骸火化,以骨灰甕入靈骨塔,只要準備供品,不必鋤草、補土,所以靈骨塔位可以提前清明掃墓,不必擇日看好日子,甚至平常想祭拜祖先,想去就去。另外,目前也有「線上掃墓、祭祖」等服務可以參考。
看更多:2025清明節拜拜準備指南:水果禁忌、供品清單、靈骨塔祭拜流程
踏青、放風箏與春遊活動
命理老師張珍玲表示,清明節祭拜先人要出入許多陰氣盛的地方,在拜拜祭祖後,最好不要直接回家,可以到有陽光的地方繞繞、踏踏青,避免讓不好的靈氣跟著回家。
另外,「放風箏」也是很不錯的活動,清朝稱風箏為「紙鳶」、「紙鷂」,以前有「清明斷鷂放災」的說法。掃墓時帶著風箏上墳,掃墓祭拜後在墓地放風箏,可以把希望免除的災禍、家人或自己生病的病情寫在風箏上,等到風箏隨風高飛、飛遠後,剪斷絲線,意即災病也隨著風箏在風中消逝。
為何清明節不能開火?
清明節不能開火與「寒食節」有關,兩者之所以會演變成一個節日,是因為與寒食節相差一兩天,而掃墓和吃冷食原本是寒食節的習俗,時間久了,2個日子逐漸合而為一,成了現今的清明節。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驪姬之亂而在外流亡10幾年,在野外挨餓受凍之時,隨臣介之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給重耳吃,待重耳成為國君後(即晉文公),想要封賞介之推,介之推卻與母親跑到山林中隱居,晉文公為了逼出介之推,放火燒山,不料介之推依然不出,母子一同被燒死。後來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舉國上下不准生火,一律吃冷食。
看更多:清明掃墓勿忽視關節健康!五大護腰膝祕訣 燒紙錢小心1地雷動作
清明節氣禁忌:少吃發物、不要補肝過度
少吃重口味食物與發物 避免上火
清明是個陽氣旺盛、肝火旺盛的節氣,也是非常容易上火的時節。中醫師鍾明君提醒,飲食上要避免重口味食物,像是烤、炸、辣物、甜食等,而像是香菇、竹筍、甲殼類、堅果類等發物也要減少攝取,損害腸胃功能的冷飲、生食、瓜果也是適量攝取就好,另外,也要記得補充足夠水分,約為每公斤體重乘以30c.c.才算足夠。
清明肝火最旺 切忌補肝過度
中醫師郭大維說明,春天對應的臟腑為肝,肝氣在這個時節最為旺盛,若這時補肝過度,就會造成肝氣過旺,容易影響脾胃,導致腸胃不適、消化吸收功能異常等狀況,因此可利用平肝益脾功效的白芍,用甘草補氣益脾,以及清利濕熱的茵陳等材料煮成茶飲來喝,能夠幫助柔肝止痛。
清明節氣養生:吃3大食材排毒去濕
-
補陽食材:韭菜、雞蛋
馬光中醫診所醫師林良鴻指出,春天宜養肝,因此可多補充綠色蔬果,其中以韭菜、芹菜、蔥為首選,不僅有助於升發肝氣,也能驅散體內的風寒濕氣,此外,搭配蛋白質的補充,如雞蛋等,有助脾胃運化,強化生理機能。 -
祛濕食材:薏仁、紅豆
清明時濕氣重,想在此期間祛濕養生,薏仁、紅豆是平價又適合的好食材。中醫師周宗翰表示, 薏仁具有健脾除濕、消腫利水的好功效,還能美白肌膚、養顏美容及補氣。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也提到,紅豆有利水消腫、健脾胃的效果,能有效清除體內濕氣。 -
解毒食材:綠豆、苦瓜
清明的養生重點是「養肝」,而苦瓜是春菜中的養肝好幫手,綠豆則是能清熱解毒,減少肝臟負擔。中醫師余雅雯說明,《本草綱目》記載綠豆有「補益元氣,調和五臟」的功效,能夠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潤喉止渴及明目降壓。中國上海中醫藥大學營養學教研室主任孫麗紅指出,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祛暑、利尿涼血等的作用,可用於熱病煩渴、目赤腫痛、痢疾及少尿等症,但胃寒體虛者,需慎用。
看更多:2025清明節拜拜準備指南:水果禁忌、供品清單、靈骨塔祭拜流程
清明節氣常見的健康問題與預防:過敏、汗皰疹、濕疹
1.汗皰疹
鍾明君指出,清明時節,許多人會出現手、腳長有類似西米露狀小水泡的狀況發生,通常伴隨癢感,搔抓破裂後又長,如此反反覆覆,讓皮膚最後變得容易乾燥脫屑,這屬於「汗皰疹」,除了和體內、外界的濕度有關外,病人的作息、壓力也是病因之一,除了配合中醫治療外,調適身心,適時排解壓力,也有助於汗皰疹恢復。
2.過敏
翰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涂育維表示,清明時節,清氣上升之時,多雨潮濕,容易使人產生濕氣,導致過敏發作,因此,容易過敏的民眾這時要忌食易發的食物,多吃些涼性食物,預防過敏復發。
3.濕疹
中醫師王俞寧說明,清明時節溫差大、濕度高的節氣特色使得人體容易受到風邪與濕邪入侵,導致濕疹頻繁復發,因此養生重點在於保暖去濕,提高免疫力預防邪氣入侵的同時,也要增加脾胃去除濕氣的能力,避免濕疹頻繁發作。
清明節氣常見問題
清明節氣為什麼是春天?
清明節總是落在國曆4月4日、4月5日或4月6日其中一天,而4月正好是春季。
清明節氣的確切時間是什麼時候?
清明節日期一般是在國歷4月4日至4月6日間,之所以不固定於同一天,是因為節氣時刻的順延,以及閏年也會使節氣時間發生改變。
清明節氣不僅是掃墓、祭祖的節日,也是養生的好時機,做好避免上火、補氣益脾等養生關鍵,就能舒適度過這個春天。
※民間習俗,僅供參考。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農業部.氣象署.賈新興氣象專家.陳潮宗中醫師.楊登嵙老師.張珍玲老師.林良鴻中醫師.周宗翰中醫師.余雅雯中醫師.孫麗紅主任.鍾明君中醫師.郭大維中醫師.涂育維中醫師.王俞寧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