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童癖」看得出來嗎?專家揭不一定是陌生人 5個孩子自保心法必教!

這世代孩子出生率低,每個都是寶,一個不能少,如何確保孩子遠離傷害,人人有責。尤其如何保護孩子免於「戀童癖」者的侵害,成為最受關注的兒少議題。
「戀童癖」的定義與潛藏危機
「戀童癖」是指成年人對兒童產生性慾或不當行為的心理異常。心理師余佳容指出,這些人可能隱藏在孩子熟悉的環境中,如學校老師、親戚、朋友,甚至是鄰居。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案件其實發生在熟人之間,而非陌生人犯案,孩子未必能立即察覺危險。戀童者通常會透過獲取信任的方式接近孩子,因此預防勝於事後補救。保護孩子的關鍵在於教育他們識別可疑行為,並勇敢說不。
身兼職場心理師和母親,余佳容提供了5個關鍵策略,教導父母如何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遠離潛在的危險。
1.教導孩子明白 什麼是「身體界線」?
余佳容建議,家長應教導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屬於自己,任何人都不能隨意觸碰。舉例來說,可以告訴孩子「擁抱家人是好的,但有人觸碰你尿尿的地方是不好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即使對方是熟人或長輩,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都有權說「不」。不過,家長在談論這些話題時,要盡量用輕鬆自然的方式,避免讓孩子感到害怕或壓力過大。
2.營造開放式溝通管道 鼓勵分享
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可以跟父母說。余佳容提醒,即使孩子說出令人驚訝或難以接受的事,家長也要冷靜應對,千萬不要責怪孩子,否則可能造成反效果,日後再有什麼事就不敢跟大人說。定期與孩子聊天,詢問學校、課後活動、與哪些人相處等,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重點是營造一個安全的對話環境,讓孩子不會害怕告訴父母心事。
3.提高警覺 辨識「戀童癖」者慣用手法
根據媒體報導,戀童癖者常透過過度親密、給予特殊待遇、用祕密控制孩子、給孩子看不適當的圖片或影片、製造身體接觸機會等方式,試圖降低孩子的防備。余佳容強烈建議家長應讓孩子了解這些常見手法,提高警覺。
看更多:黃子佼戀童癖?獨愛未成年少女「非典型戀童症」可以治療嗎?該怎麼治?
4.建立安全密碼
余佳容建議,家長教導孩子一些安全原則,例如不接受陌生人給的東西或邀請。如果有人聲稱是父母的朋友來接送,要先問「安全密碼」。若感到害怕,要大聲喊「救命!」並跑向人多的地方。安全密碼是只有家長和孩子知道的祕密詞,用來確認是否是可靠的人。
看更多:孩子為什麼愈長大愈講不聽?心理師曝破解親子溝通困境祕
5.社區有溫度 孩子有安全
保護孩子不是家長單打獨鬥的事,需要學校和社區的合作。余佳容建議,多認識孩子的老師、教練、課後班導師,確保他們值得信賴;關心孩子參加的活動,注意是否有過於親密的成年人;鼓勵社區家長間互相提醒,共同建立安全環境。一個關心孩子的社區,可以大大降低孩子受到侵害的機率。
面對可疑情況的因應之道
若孩子透露有人對他做出不當行為,余佳容提醒家長務必做到以下幾件事:
-
冷靜傾聽,避免責怪孩子。
-
立即遠離可疑對象,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
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通報學校或相關機構。
-
陪伴孩子走過心理創傷,讓他知道這不是他的錯。
看更多:台大兒醫血液腫瘤基因檢驗團隊榮獲兒童醫療貢獻獎 郭耿南獲終身貢獻獎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余佳容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