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不生 有寵物陪伴就好?專家曝對現狀有滿足感 未來焦慮少一點

不婚不生,確定能夠快樂一生嗎?結婚生子就一定幸福嗎?這兩個選擇之間,都有灰色地帶,而且都不是固定的關係。如何與自己相處也很重要。
心理師蔡宇涵表示,臨床上接觸到的個案,其個人對於婚姻與生育的選擇,不僅反映了個人的價值判斷,也受到自我需求滿足程度的影響。人類行為由生存、愛與歸屬感、自由、快樂與權力等5大基本需求所驅動。她指出,過去認為生養孩子是一種自我實現和生命的圓滿,但在現代社會中,可以自我實現的管道變多元了,個人可以透過事業、社交圈、照顧毛孩或伴侶等方式來滿足這些需求,因此個人的選擇取決於內在需求如何被滿足。
看更多:養寵物比養孩子快樂?專家揭台灣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 社會一同嘗苦果
社會風氣影響個體選擇
蔡宇涵進一步指出,社會風氣的變遷也影響著個體的選擇。在現代社會中,一度出現一個流行詞語「厭嬰文化」,反映有些人認為育兒是一項高成本、高壓力的責任,如睡眠剝奪、經濟負擔、育兒焦慮、社會眼光等等。當這些負面經驗在網路與媒體上被一再地放大,讓生育這件事彷彿變成一種「不值得的投資」。
另一方面,社會對於父母角色也有高規格要求,蔡宇涵指出,也讓許多人對自己能否勝任產生懷疑,進而選擇不生育,就可以少扮演一個角色,少一點壓力。這種社會氛圍使得生育意願降低,也強化了已婚不生者的決定。
身為父母 壓力難有停損點
從臨床經驗來看,蔡宇涵表示,作為人父人母的壓力是很難有停損點的。隨著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父母必須面對新的議題,作為「第一線人員」應對各種挑戰,同時也是旁人眼中的不能推拖的責任。其實父母除了社會角色外,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需要擁有自由,如何兼顧兩者,常常讓人感到為難與委屈,這也是一個變數。
看更多:你不戀愛嗎?Z世代比父輩不想談戀愛,專家曝上網看多分合 對婚姻沒信心
關注當下幸福 勝過未來風險
從內在控制的角度來看,蔡宇涵認為,現代人更關注當下的幸福,而非未來的可能風險。雖然旁人可能擔心年老後的養老問題或法律保障,但無法預期的未來反而促使個人掌握自己可控制的範圍,以一種能自由感受到快樂的方式「過好自己的生活」。
個人選擇基於理性決定
蔡宇涵認為,無論是不婚者或已婚不生者,他們的選擇並非出於逃避責任,而是基於個人需求與社會變遷所做出的理性決定。當個體能夠在現有生活模式中獲得滿足及控制感,他們對未來的焦慮感也會相對較低,為了延續好的生活品質,也可能透過穩健的個人規劃來實踐幸福,而不是完全寄託在婚姻關係,或是有沒有子女。
看更多:最新研究發現:父親生育年齡越高 子女精神疾病發病越早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蔡宇涵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