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證這樣洗水果最有效!洗對順序去除9成農藥 葡萄草莓安心吃

大家都擔心蔬果農藥殘留,但光用流動的清水清洗,就能沖走農藥嗎?最新研究顯示,傳統僅用清水沖洗水果的方式,對付脂溶性農藥的去除率低於20%,而一套結合玉米粉與小蘇打的科學清洗方法,可將農藥去除率提升至超過90%。這項研究揭示葡萄、草莓、蘋果和檸檬的最佳清洗方式,為家庭日常飲食安全提供實用指南。
為何清水洗不掉農藥殘留?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許多民眾洗水果的方式其實去除農藥效果有限,因為許多農藥是脂溶性的,會緊緊黏附在果皮表面,甚至深藏在天然果蠟層中,這使得一般的水洗方法幾乎無效。張家銘強調,這不僅是清潔問題,更是關乎家人健康的重要選擇,尤其對家中有小孩、長輩或免疫力較弱者更為重要。
葡萄皮上的農藥殘留難以用清水或鹽水去除
2025年發表於國際期刊《Foods》的研究透過嚴謹實驗,揭示了市面上水果表面隱藏的農藥問題。特別是葡萄這類皮薄、蠟質豐富的水果,更容易殘留一種名為thiabendazole(腐絕)的農藥。這種農藥在多國被合法使用,常見於葡萄、蘋果、草莓、檸檬等水果上。由於其脂溶性特質,會深入果皮與蠟質層,使傳統清水沖洗或鹽水浸泡方式難以有效去除。
看更多:果皮別丟!蘋果皮、葡萄籽、柑橘皮可穩定血糖、降血壓、抗發炎
腐絕農藥的潛在健康風險不容忽視
儘管合法使用的農藥符合安全標準,張家銘提醒,長期攝入微量thiabendazole仍可能帶來健康隱憂。動物實驗顯示,這類農藥可能導致肝臟代謝負擔增加,干擾甲狀腺荷爾蒙平衡,高劑量下甚至出現神經毒性反應。更值得注意的是,thiabendazole已被美國環保署列為Group C可能致癌物。對成人來說風險或許較低,但對於正在成長的孩童或抵抗力較弱的長者,累積的微量農藥可能成為慢性健康隱憂。
科學實證的黃金清洗法:玉米粉加小蘇打
針對這個問題,2025年《Foods》期刊發表的研究提出一個簡單有效的家庭解決方案—結合玉米粉和小蘇打的兩步驟清洗法。這個方法使用的都是廚房常見材料,且操作簡便:
第一步:將水果浸泡在2%玉米澱粉水中5分鐘。玉米澱粉的細緻顆粒像天然小吸盤,能有效抓住附著在果皮上的農藥分子,通過物理吸附將藏在皮表的農藥「吸」出來。
第二步:再將水果浸泡在5%小蘇打水中5分鐘。小蘇打的弱鹼性能夠鬆開果皮表面的蠟質與脂溶性農藥的結合,並通過鹼性水解分解某些農藥的化學結構,使它們更容易被沖走。
令人驚艷的清洗效果:九成以上農藥去除率
研究數據顯示,這套方法的效果相當顯著。先用2%玉米澱粉水泡5分鐘,再用5%小蘇打水泡5分鐘的雙步驟處理,對單一農藥的去除率高達94.13%,對含非離子界面活性劑的農藥去除率也達到91.78%。
相比之下,如果僅使用其中一個步驟,效果就大幅下降:單獨使用玉米澱粉的去除率約70.27%,單獨使用小蘇打水的去除率約74.15%。而傳統的清水沖洗方式,去除率普遍低於20%,在各類水果上最高也僅能去除約18~19%的thiabendazole。
看更多:樹葡萄8大功效:花青素護眼、抗癌怎麼吃?營養和2禁忌一次看
清洗順序至關重要:先吸附再分解最有效
張家銘特別強調,這套清洗法的順序至關重要,不能顛倒也不能混合使用。若先使用小蘇打,會使果皮表面變滑,導致玉米澱粉無法有效吸附;若將兩者混合使用,小蘇打會使澱粉沉澱,反而降低清洗效果。正確的順序是先用玉米澱粉吸附,再用小蘇打分解,這樣的流程才能發揮最大功效。這種「先吸附、再分解」的組合產生了協同效應,使清洗效果遠超單一方法的總和。
市售清潔劑有效但安全性存疑
該研究同時測試了幾款市售果菜清潔劑,其中一款的農藥去除率也突破九成,與玉米粉加小蘇打的家庭配方效果相當。然而,張家銘指出,這類產品通常含有界面活性劑等成分,如lauryl glucoside,而這些物質並未被美國FDA核准用於即食水果或可直接入口的食材上。換言之,這些清潔劑雖然能有效去除農藥,卻可能留下其他化學殘留物,特別是給孩童食用時,可能引入新的健康風險。
相較之下,玉米粉和小蘇打的家庭配方最大優勢在於天然、安全、低成本,不會在清洗過程中引入新的化學物質。
草莓等軟果需特別注意清洗方式
研究發現,這套清洗方法在葡萄、蘋果、檸檬上效果穩定,但對於草莓等軟性水果需要特別注意。張家銘解釋,草莓果肉較軟、皮薄,在小蘇打中浸泡過久會變得鬆軟、褪色。針對草莓,建議只使用玉米澱粉浸泡步驟,或將小蘇打浸泡時間縮短至2-3分鐘,以維持其口感與外觀。這種針對不同水果特性的調整,能確保既去除農藥又保持水果品質。
看更多:最新研究:吃草莓3個月降血糖、改善糖尿病前期!不吃藥降血糖4招
科學洗水果:不只是清潔,更是家庭健康的投資
張家銘表示,給家人吃的每一顆水果,都是一個健康選擇的機會。多花一點時間、用對方法洗水果,不僅能去除看不見的農藥殘留,更是為家人建立一道無形的健康防線。雖然水果表面的農藥殘留肉眼看不到,但透過科學方法,能提高食用的安心感。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張家銘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