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焦慮、自閉、過動不代表生病!醫師教你讀懂孩子的求救訊號

青少年-情緒-叛逆

顧詩蓓 整理 2025/05/27 16:09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我們常以為孩子只是叛逆、難教,卻沒發現他們的大腦其實在用不同的方式感受世界。神經多樣性不是缺陷,而是人類認知的另一種樣貌。專家指出,許多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其實只是大腦發展方式不同,理解神經多樣性,是幫助青少年走出情緒困擾的第一步。

 

青少年心理健康:隱藏的危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1/7的青少年(10至19歲)正受心理健康問題影響。15至19歲年齡層中,有5.5%患有焦慮症,3.5%患有憂鬱症,每100位青少年中,就有12人曾經出現過自殺念頭。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神經內科甄瑞興醫師表示,這些數據背後,是一個日益高壓與複雜的社會環境。新科技讓他們幾乎全天處於網路資訊與社交壓力之下,再加上家庭變動、課業競爭、自我認同困惑,青少年早已不是過去人們認為「無憂無慮」的那個模樣。

看更多:驚人發現!「基因」竟能決定我們是否快樂 精神健康治療迎來新曙光

 

當情緒困擾被當成「叛逆」

「怎麼總是悶悶不樂?」「為什麼那麼難溝通?」這些話,許多父母可能都說過。但他們不知道,孩子的沉默、暴躁、退縮,其實是情緒困擾的表現方式。

 

甄瑞興說明,青少年處在身心快速變化的階段,表達能力尚未成熟,他們經常無法用語言說出內心痛苦,而轉化成反常的行為:變得少話、封閉、成績退步、飲食作息紊亂,甚至對人際或學習完全失去興趣。這些都不是「不聽話」,而是需要被傾聽。

看更多:明明是孩子考試父母卻更焦慮?專家曝家長穩住有助孩子正常發揮 4招安心法這樣做

 

重新認識神經多樣性:不是缺陷,是另一種天賦

近年來,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概念逐漸受到重視。這是一種尊重人類大腦與認知發展差異的視角,涵蓋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閱讀障礙、語言發展遲緩等。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甄瑞興進一步說明,神經多樣性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大腦運作方式的不同。這些青少年可能在社交、注意力或學習上遇到困難,但也常常擁有獨特的記憶力、創造力或系統思考能力。就像左撇子曾被視為「異常」,如今我們已懂得欣賞差異,同樣地,神經多樣性的孩子也值得被理解與支持。

 

理解與接納:支持才是改變的起點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被貼上標籤,反而延誤診斷與治療的黃金期。事實上,早期的識別與溫和介入,往往能大大改善孩子的未來。支持不只是治療,更是一場全人陪伴。家庭應與學校、醫療團隊形成合作網絡,提供情緒調節、生活訓練與人際互動的多面向幫助。

 

甄瑞興表示,國際上已有許多成功案例,像美國推行的「荒野治療」,讓青少年走進自然,暫離3C干擾,重建自我與信任;同時也建議每日手機使用不超過兩小時,並建立「情緒休息協議」,避免衝突升溫。

看更多:荒野治療助18歲高功能自閉症少年重生!台灣何時引進?醫師揭現況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讓孩子被真正看見青春期,是建立自我與世界關係的關鍵時期。他們渴望被了解,卻又不知如何表達;他們不想變壞,只是不知道怎麼處理情緒與壓力。這些不同、這些困難,不應成為他們被排除的理由,而應成為我們走近他們的機會。孩子不是壞了,只是還沒被好好看見。而我們每一位大人,不論是父母、老師、醫師或朋友都可以成為那個看見他們的人。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亞東醫院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