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拚命?韓國研究證實:過勞正在改造你的大腦結構

工作過頭,小心大腦跟著變形!你感覺生活被工作填滿、喘不過氣來?最新的韓國研究指出,過勞不只是讓人感到疲憊,更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重塑」你的大腦結構。當我們以為只是累,其實大腦正默默承受長時間工作帶來的壓力變化。
韓國研究揭露:過勞對大腦的實質影響
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總監、神經科醫師王培寧引述,一項發表於《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由韓國團隊進行的前瞻性研究,招募了110位以醫療工作者為主的成年人,透過結構性磁振造影(MRI)技術,觀察長時間工作對大腦結構的影響。研究將參與者分為兩組:每周工作超過52小時的「高工時組」(32人)與工時較低的「正常工時組」(78人)。
研究結果顯示,高工時組在特定腦區的灰質體積明顯增加,特別是在中額迴(Middle Frontal Gyrus)區域;這個腦區負責工作記憶、計畫執行、組織能力以及情緒調節等重要認知功能。數據顯示,過勞族群的中額迴灰質體積比正常工時者多出了高達19%,這一發現引發了研究人員對長期過勞影響的深切關注。
看更多:台灣人一年2020小時在上班!工作壓力超標?專家3招偷渡休息法
大腦灰質增加不代表功能提升
對於這項發現,王培寧解釋,灰質體積增加看似是正面現象,但在過勞情境下可能代表的是神經適應(neuroadaptation)現象,也就是大腦對於長期壓力與高負荷的代償性改變。
「過去的動物與人類研究已經顯示,慢性壓力與過度刺激可能引發腦區結構改變,包括灰質增生或萎縮,這些變化往往與焦慮、憂鬱和注意力困難等問題有關聯性。」王培寧表示,這些結構變化是否代表大腦功能提升,還是衰退的早期跡象,目前學界尚無定論,需要更多長期追蹤研究來釐清。
研究方法與限制
研究團隊採用嚴謹的影像學方法進行分析,除了記錄參與者的每周工時外,研究人員還使用最先進的MRI技術,掃描參與者的大腦結構,特別關注灰質體積的變化。
然而,王培寧也指出此研究的侷限性:「這是一項橫斷性研究,無法確立因果關係。同時,研究未能完全排除其他健康行為與生活型態的干擾因素,例如睡眠品質、飲食習慣、運動頻率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大腦結構。」
大腦可塑性與過勞的長期代價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大腦是一個高度「可塑性」的器官,會隨著生活壓力、工作模式與情緒狀態,不斷調整其結構與功能。過勞可能透過慢性壓力機制引發大腦的適應性重塑,而這種重塑可能初期是為了應對高壓需求,但長期下來是否會造成神經耗竭、情緒障礙甚至認知功能退化,仍需更多縱向研究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孤立研究,過去已有多項研究將過勞與大腦健康問題,包括認知退化、失智症風險增加等連結起來。因此,這次影像研究無疑強化了過勞與腦健康之間的警訊。
看更多:生活品質比高薪更重要!調查曝3個降低離職率最有效的方式
過勞是公共健康課題 職場需要制度改革
面對這樣的科學證據,王培寧呼籲,過勞應該被視為一項公共健康議題,而不只是個人選擇或職場文化。隨著疫情後的工作型態轉變與全球對四天工作制的探索,這項研究為我們再次敲響警鐘:適當設限工作時間,讓大腦與身心有足夠恢復時間,才是永續健康的根本。
研究團隊也強調,未來需要進一步探討這些結構變化是否會演變為認知功能下降或心理健康問題,並呼籲制定能有效減少過勞的職場政策,以保護工作者的大腦健康。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王培寧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