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重返十大死因!青壯年成長率最高 談防治人錢兩缺

自殺在相隔14年後重返國人十大死因之列,25~44歲是自殺人數成長率最高的年齡層。自殺防治專家指出,青壯世代自殺防治需要透過企業和社區早期發掘高風險對象,但地方政府的自殺防治預算逐年減少,個案管理人力始終不足。
25~44歲自殺死亡成長率10.8%最高
衛生福利部統計,113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自殺位居第十位,有4062人死亡,比112年增加164人,年增率4.2%,相當於每10萬人口有17~18人自殺死亡。若以年齡區分,25~44歲死亡1244人最多,比112年增加105人,成長率10.8%;其次是15~24歲死亡274人,比112年增加14人,成長8.5%。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台大護理系教授吳佳儀指出,每個年齡層自殺的問題背後各有不同的原因和背景,青少年的自殺問題最值得憂心,儘管政府透過「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45歲民眾3次免費心理諮商,但青少年自殺的動機背後真正的原因往往與家庭有關,而家庭的問題有很大部分由青少年的父母,也就是25~44歲的青壯世代承受,因此自殺防治策略更需要走向以家庭為核心,透過個案管理和找出高風險群家庭。
自殺高風險人口約4萬多人
吳佳儀說,根據國內統計和研究,自殺沒有死亡的人數是自殺死亡人數的10倍之多,因此換算有自殺高風險的人數約有4萬多人。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指出,許多自殺的人在採取自殺前往往已經歷漫長的心理耗損,這些壓力未必來自單一事件,更多是來自學業或職場、經濟、家庭、人際衝突,或是長時間的孤獨感,這些情緒長期沒有被理解和調節,會陷入深層的無力和無助。
看更多:「超偶」張芸京曾墜入情緒低谷想不開 幸有家人拉一把 中醫公開提振情緒良方
預算、人力都不足
吳佳儀表示,有自殺高風險的家庭需要個案管理機制介入和評估,媒介適合的心理支持扶助資源提供協助,但地方政府近年在這方面投入的預算約略從每年1200萬逐步減少到800萬元,實際的人力僅占真正需求量的5分之1到3分之1左右。
吳佳儀認為,自殺防治守門人的培訓,針對不同年齡層和族群,需要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針對25~44歲年齡層,有社區推廣的心理健康衛生教育宣導,提供轉介醫療和專業資源,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和勞動部則推動「員工協助方案(EAPs)」,把評估心理照護需求的評估工具「心情溫度計」融入員工健康促進方案實施的活動中。
善用多元工具主動求助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和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為推廣民眾更靈活使用「心情溫度計」,特別結合企業公益製作設計「心的聲音」網站,將心情溫度計的測量結果旋律化,讓受測者將心情溫度計測驗結果的分數變成代表測驗當下心情的音樂,分享給親朋好友,可以藉此讓受測者與朋友談談自己的心情,變成排解情緒的方式。
看更多:自殺警訊你認識嗎?學會6大自救法 常演練個人安全計畫8步驟
胡延薇呼籲民眾,願意求助,就是重要的自我照顧行動,鼓勵民眾感覺自己心理上覺得快要撐不下去時,應該主動尋求相關諮商機制的資源求助。
健康2.0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留給親友極大的傷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24小時自殺防治專線(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提供
◎ 資料來源.諮詢專家/衛生福利部.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吳佳儀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