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糧怎麼準備?居家與行動防災糧品項不同 至少準備3天份

天災無情人有情,臨床心理師呂怡安指出,面對天災威脅,父母應先具備正確防災認知,再透過適當方式讓孩子認識災難並學習防災技能,培養孩子面對突發狀況時的應變能力與心理韌性。而準備防災糧並且先試吃,則更能增加掌控感。她也提出成人和兒童準備防災糧應注意的事項與建議。
讓孩子從小建立防災意識 家長應先具備正確認知
呂怡安表示,防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家庭環境中的防災意識同樣重要。家長必須先建立正確的防災認知,才能避免傳遞錯誤的恐懼給孩子。家長應以冷靜態度面對災難教育,在選擇防災教材時,應優先考慮具有明確行動指引的防災圖文書,而非僅有情緒渲染力的藝術繪本。透過具體的防災指南,家長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學習實用的防災技能。
颱風季節是練習事前規劃的最佳時機
台灣夏季常有颱風侵襲,這正是練習防災事前規劃的理想時機。呂怡安建議家長可以從颱風來臨前三天開始,帶領孩子一起確認颱風路線、評估家中物資是否足夠撐過三天的斷水電瓦斯狀況。颱風前一天,可以陪伴孩子打包一個簡單的「颱風小安心包」,內含飲水、食物和玩具等物品,並藉機討論若遇到斷水電瓦斯的情況,食衣住行該如何進行。這些事前規劃不僅能實際提升家庭的防災能力,也能讓孩子在參與過程中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減少面對災難時的恐懼。
地震防災訓練 培養孩子緊急應變能力
身處地震頻繁的台灣,地震防災教育尤為重要。呂怡安強調,家長應帶領全家人確實了解「趴下、掩護、穩住」的動作細節與意義,並明確指出家中的安全躲避處所。建議家長與孩子討論各種不同場景下的應變策略,包括什麼情況需要離開家前往避難處所、避難處所的位置以及前往的路線。
此外,家長也應與孩子一起探討地震防災避難包與颱風居家物資、小安心包的差異,並實際練習背著地震防災包走到避難處所,讓孩子熟悉整個流程。這種實際演練能大幅提升孩子在緊急情況下的應變能力。
看更多:AIT呼籲準備避難包!防災避難包該準備哪些物品?這醫院動員戰爭演習
建立身體記憶 培養孩子實際防災能力
防災知識若沒有轉化為身體記憶,往往難以在緊急時刻派上用場。呂怡安指出,孩子需要實際體驗背負防災包重量的感覺,並培養上半身和核心肌力。她建議,防災演練的行走路線不應僅限於平坦的人行道,至少要像近郊步道那樣有些高低不平的地形,以訓練身體的穩定能力。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能走多遠、能背多重的界限,而不會累倒或影響隔天的活動。
試吃防災糧 增加孩子的安心感與掌控感
為了讓防災準備更完善,呂怡安計劃與親友一同試吃防災糧。有人可能會質疑防災糧價格不菲,為何要拿來試吃?她解釋,試吃的目的是為了在緊急關頭增加安心感。與親友一起試吃防災糧有多重好處:首先,透過共同討論防災議題,能讓彼此更熟悉防災知識;其次,為了試吃而購買的防災糧也是未雨綢繆的準備;第三,試吃過程能讓大家更了解不同防災糧的特性,未來準備時更能得心應手;第四,尚未準備防災糧的親友,心理門檻會因此降低,更容易採取行動;最後,實際災難發生時,吃到的是已知且接受的口味,更能增加掌控感。
呂怡安提醒,防災糧準備應考慮以下幾點:
- 常見建議至少準備3天分量,理想狀況是準備到7天。
- 防災糧雖然價格較高,但能防止氧化與腐化,不需頻繁替換。
- 防災糧應分為居家和行動兩種,行動防災糧建議準備2天分量。
- 計算每人每日所需熱量的方法是體重乘以30至35(視活動量而定),例如60公斤且活動量高的人每天需要約2100大卡。
看更多:罐頭食品比冷凍食物沒營養?專家顛覆你認知 把握3原則吃得更健康
居家防災糧的選擇與準備原則
在居家防災糧的準備上,呂怡安提出多項實用建議。為了提高適口性,居家可準備平日常吃的罐頭類食品,但要注意這類食品的保存期限通常僅1至2年,相較於專業防災糧算是較短的。由於災難期間可能面臨斷水電瓦斯的情況,需要大量加熱、煮熟、用水較多或需冷藏的食品,如米、麵、微波食品等,並不適合作為主要的防災糧。她建議可準備卡式爐,以便在緊急情況下烹調食物。
「能用少量瓦斯煮熱水,用最低限度的水沖泡的,可以算在防災糧。」例如泡麵、乾燥飯、蛋白粉、蔬菜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市面上也有一些可用冷水沖泡的食品,雖然需要較長的泡製時間且只能冷食,但在極端情況下仍是可行的選擇。
呂怡安指出,對於平常家中就有食物儲備的家庭而言,準備3天份的防災糧可能不是難事。但若要準備更長時間的糧食,可考慮添購保存期限長達5至20年的專業防災糧,以減少經常替換的心力負擔。
看更多:地震不斷好緊張!6大營養素緩解焦慮、助眠護腦 防災包食物準備什麼一次看
行動防災糧的選擇標準與重要性
行動防災糧是在需要撤離家園時隨身攜帶的食品,其選擇標準與居家防災糧有所不同。呂怡安強調,適口性是首要考量,「在平日試吃階段就可以篩選出來,熟悉的味道也可以增加心理安撫感」,這也是她建議進行防災糧試吃的原因之一。輕便性同樣至關重要,應以乾燥真空包裝、開封即食的食品為主,這樣不僅重量輕,也不會因為水源不足而無法食用。「體積小、重量輕、熱量高、不用煮、吃得下」是選擇行動防災糧的五大原則。她建議,可以選擇一些加冷水即可食用的食品,或具有自發熱包裝的防災糧。行動防災糧應選擇保存期限較長的產品,準備至少2日分量,放入每個家庭成員的防災包中。
她特別提到一種稱為MRE(Meal Ready-to-Eat)的防災糧,建議民眾可搜尋美國、德國、日本等各國的防災糧產品,並先行試吃。
兒童防災糧的特殊考量與準備原則
針對6至12歲兒童的防災糧準備,呂怡安也提出幾項特別考量。首先是熱量需求計算,兒童每日所需熱量粗估為「體重乘以40至45」,例如一個30公斤且食量較大的孩子,每天約需1350大卡的熱量,這與成人的計算方式(體重乘以30至35)有所不同。
「小孩願意吃、能自己吃最重要」,呂怡安強調,6至12歲的兒童在學校已能自行進食,因此防災糧也應讓孩子練習自己開封、自取食用。低年級學童可練習撕開防災零食的袋子、拉開防災麵包的罐頭;中高年級孩子則可學習用適溫的水沖泡乾燥飯、蛋白粉或蔬菜湯等,增加孩子的自主能力感,避免在災區忙碌現場總是需要等待協助。
陪伴孩子試吃防災食品,對增加孩子的熟悉度和掌控感至關重要。「孩子的心理建設很重要。如果能事先知道防災期間可能會吃到這些食物、這些口味,比較不會慌亂、不會害怕生活怎麼那麼不可預測。」呂怡安表示,防災期間環境變動已經很大,至少不要都是沒吃過的食物。
看更多:地震頻傳,防災食物怎麼準備?緊急避難包要放小包糖、鹽
每個兒童應自備行動防災糧以策安全
點心和儀式感在安撫孩子情緒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除了家中常備的小顆軟糖、果乾、餅乾、維生素飲和電解質粉外,市面上也有保存期限達3至5年的防災點心,如防災餅乾、防災羊羹和防災洋芋片等。呂怡安建議,可以在每次用餐時與孩子互相說一句鼓勵的話或童趣的魔法咒語,有助於穩定情緒。
每個兒童應自備行動防災糧,而非與大人共享。呂怡安指出,6至12歲兒童已能自行食用防災糧,且需要自己的行動能力。防災移動過程中有可能走散,因此每人都應備有個人的行動防災糧,以策安全。
最後,她提醒家長務必排除孩子可能過敏的食物,並將這些資訊告知其他照顧者。可將孩子的過敏食物列表製成紙本,讓孩子隨身攜帶一份,照顧者每人也各持一份,確保孩子的飲食安全。
看更多:地震後才是危險的開始!「都市型災害求生計畫」這樣做 專家建議必備3物品
培養孩子防災意識 建立面對挑戰的心理韌性
從過去到現在,台灣面臨過無數風災、震災、地緣風險和亞熱帶疫病等挑戰,台灣人民展現出驚人的心理韌性。呂怡安認為,當災區孤立或搶修時間延長時,如果民眾能自備一定的溫飽能力,就能維持體能和情緒穩定,減少救援過程中的慌亂。防災教育不僅是為了應對災難,更是培養孩子面對生活各種挑戰的重要能力。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呂怡安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