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推翻錯誤失眠迷思!醫師教你每天花5分鐘 營造彈性睡眠環境

梁萱琪 整理 2025/06/30 14:56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現代生活壓力與日俱增,「失眠」已成為許多人健康的隱形殺手。醫師指出,失眠的原因十分多元,從日常壓力、咖啡因攝取過量,到自我恐懼心理皆可能是導火線,但而最令人疲憊的,往往不是失眠本身,而是伴隨而來的負面思考模式,若想改變常態失眠問題,不如先從「想法」開始轉變。

 

失眠不是意志力問題 需要重建與睡眠關係

家醫科醫師黃煜晏指出,失眠並非意志力不足的表現,而是個人與「睡眠」關係出現問題,需要重新建立健康的連結。在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中,「認知重建」被視為核心步驟之一,這種方法不是強迫自己入睡,而是幫助辨識引發焦慮的念頭,以更加理性、彈性的態度取代負面思考。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總是容易累、睡不好?恐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纏身 專業問診才能對症下藥

 

睡不著先不要自己嚇自己 轉變想法更有效

黃煜晏發現,在臨床實踐中,許多患者深受錯誤睡眠信念困擾。例如「沒睡飽明天一定會崩潰」、「一定要睡滿8小時才算健康」、「如果現在不馬上睡著,明天就完了」的思維時,甚至自己嚇自己,反而更難入睡。他建議民眾,可以將這種想法轉變為「越強求反而越難睡,先專注在放鬆,比強迫入睡更有幫助」。

看更多:家裡有鈣片的快看!醫師曝1個小技巧 讓你今晚秒睡到天亮

 

每天練習5分鐘 平靜思緒改善睡眠態度

這些看似微小的觀念轉變,正是認知重建的核心價值,用更理性、彈性的態度取而代之,對身心也更好。黃煜晏建議,患者每天花5分鐘簡單記錄當晚的睡前想法與情緒反應,並自問:「這個想法有證據嗎?有沒有更客觀的說法?」逐步調整對睡眠的認知,民眾可以這樣轉換: 

  • 「我今天沒睡飽,明天一定會崩潰。」轉換為「過去也曾睡不好但還是撐過去了,身體比我想像的更有彈性。」
  • 「我一定要睡滿8小時才算健康。」轉換為「每個人對睡眠的需求不同,我的身體會調整。」
  • 「如果我現在不馬上睡著,明天就完了。」轉換為「越強求反而越難睡,現在專注在放鬆,比起強迫入睡更有幫助。」
  • 「我睡不好代表我身體出毛病了。」轉換為「失眠很常見,而且可以透過方法改善,不代表我生病了。」

 

「放鬆心態」才是改善失眠的關鍵

黃煜晏提醒,真正困擾患者的往往不是睡眠本身,而是對睡眠的過度焦慮。當學會放過自己,大腦自然會慢慢鬆綁,讓人重新認識睡眠的本質,失眠問題也將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改善,建立更健康的睡眠模式,進而改善整體生活品質。

看更多:他睡覺暴動老婆要分房睡!醫揭密壯世代睡眠問題 恐藏腦病變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資料來源/黃煜晏醫師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