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成功
已複製連結
廣告
醫療

重回光明有條件 青光眼失明者不適用人工電子眼

  • 健康2﹒0 報導
  • 2017/11/17 14:30
  • 字體放大
  • 重回光明有條件 青光眼失明者不適用人工電子眼

    人工電子眼的發展,可說是重啟失明者進入光明界的重大發明,台灣眼科醫學技術也站在世界潮流的頂端,今年3、4月,林口長庚與台北榮總分別為1名視網膜色素變性失明患者,成功植入「視網膜上」人工電子眼,2名患者隨即參與視力復健之路。

    取代壞死感光細胞 重新與「光」接軌
    眼睛能夠看見事物的原理,在於光線進入眼底後,直接投射於視網膜,經由最底層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層或感光細胞將這些訊號轉成神經刺激,再經由視神經傳導至大腦進行辨視後呈現出影像。一旦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層或感光細胞出現異常,視力就會受到影響。

    遺傳性視網膜失養症中,最常見的是視網膜色素變性(俗稱夜盲症便是其中之一)。根據台大醫院的研究,視網膜色素變性在台灣的盛行率是千分之一。每位遺傳性視網膜失養症患者視力變化的速度和受影響的程度不同,大部分患者40多歲發病,通常在50歲以後視力便接近失明,而這一疾病目前並沒有藥物或手術可以治療或延緩病情。

    台大醫學院眼科教授楊長豪指出,人工電子眼的發明目前主要是取代壞死的感光細胞,只要患者眼球構造、功能還保有,視神經至少還有70%以上的作用,便有機會等待與「光」接軌。這也說明了,人工電子眼的適應對象優先適用於無藥可醫的「因感光細胞壞死」而失明的人。

    重回光明有條件 青光眼失明者不適用人工電子眼


    受術者有4條件 並非失明者都能植
    林口長庚醫院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認為,並非每位失明者都適合植入人工電子眼。例如,一出生即失明或是失明時間太久的人;對於手術期待過高者,以為植入人工電子眼後就能馬上上山下海;過於悲觀者,以為反正一輩子就是全盲,再怎樣都看不到;非全盲、僅單眼失明者,以及合併有青光眼的人也不適合。

    適合接受人工電子眼手術的條件:
    1. 須年滿25歲。
    2. 曾「看」過這個世界。
    3. 有能力辨別物體形狀。
    4. 視神經並未萎縮,視網膜及眼軸也各需一定厚度與長度。

    雖英國嘗試將人工電子眼裝置在黃斑部退化患者上,但試驗的對象也是以視神經細胞還保有功能,尚未全部萎縮者為主,效果還不明朗,有待進一步觀察;至於青光眼患者在失明前有藥物可醫,但已失明的患者因視神經已破壞,便不適用。

    黃奕修說明,國內老年性黃斑部變病失明的人口不少,但色素性視網膜變性的患者宛如掉入黑暗世界,視力幾乎為0;而黃斑部病變失明的人,在失明前仍有藥物或針劑可治,即使最後失明時他們也只是中心視野看不到,但仍可以感應到周邊的光線。

    換句話說,同樣是失明的情況,色素性視網膜變性失明的人,在沒有他人協助的情況下,他們活動的範圍只能局限於家裡,甚至一個小房間裡,生活機能全得靠外界的支持;而黃斑部病變失明的人,雖然無法完全辨識迎面而來的人或物體,但他們可以利用周圍光影變化,照常上街購物、打球,生活機能較不受影響。

    手術只是成功的開端 積極復健才是關鍵
    台北榮總視網膜科主任陳世真強調,手術成功只是人工電子眼植入成功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術後患者態度要積極配合視力復健,依照國際療程,術後要進行40次、每次約2小時的視力復健。「國外的經驗是不少患者術後因為復健過程太過繁鎖而放棄,但也有人努力配合復健後,生活可以自理,還能打籃球、射箭。」

    ◎ 撰文/曾金月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美編/蔣嘉佳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人工電子眼技術純熟 醫界:法規太嚴恐限制發展
    幹細胞搶救失明 北榮有重大突破
    缺維生素A引發夜盲症 新科技有助益!
  •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