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尿、尿失禁…可能是它害的!40到50歲女性逾半數都有
子宮肌瘤是成年婦女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甚至可以被稱為「婦科第一瘤」。根據統計,30歲以上婦女發生率為20%;40至50歲婦女發生率甚至可能超過50%。子宮肌瘤在35歲以上的婦女約有40-50%是沒有症狀的,而常見的症狀為:不正常出血(30%),嚴重者會造成貧血,疼痛,壓迫感,不孕,流產等。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平均約有1萬5000例左右的子宮切除術,一半以上是因為子宮肌瘤。子宮肌瘤症狀會因肌瘤的大小,位置而不同; 而目前子宮肌瘤的治療通常是個人化的,須根據病人的年紀,肌瘤位置,大小,及生育需求做一個符合病人的治療計畫。
子宮肌瘤壓迫 引發下泌尿道症狀
什麼是下泌尿道症狀(LUTS)?急尿、頻尿、尿失禁等症狀為下泌尿道症狀,這些被認為跟子宮肌瘤造成的骨盆腔壓迫有關。研究顯示肌瘤長在子宮前壁及子宮底會導致膀胱過動症。統計有症狀的子宮肌瘤患者發生下泌尿道症狀的比例,最常見的為夜尿,其他依序是急尿、尿失禁。而有中等到嚴重程度急尿的婦女,子宮體積相對比較大;有大前壁肌瘤者也較易有解尿上的問題。
示意圖/TVBS
切除子宮就能一勞永逸?
外科治療為子宮肌瘤治療一個重要的方法,其中包含了子宮切除術及肌瘤切除術。
子宮切除術:適用於已無生育需求且希望根除症狀的患者,對保守治療無效者及合併其他婦科疾病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異位、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惡性腫瘤者。子宮切除術的好處為解除症狀及排除子宮肌瘤復發的可能性,但缺點為喪失生育能力。
子宮肌瘤切除術:針對肌瘤引起的問題,但希望保留生育能力或保留子宮的婦女。優點為可保留懷孕能力,但肌瘤復發率較高,且可能需要再次手術,手術5年後,約50~60%患者可由超音波檢查發現肌瘤,約10~20%病人需要再次手術。
微創腹腔鏡手術被證實術後疼痛程度較輕,恢復較快,住院天數較短,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現在越來越多病人選擇微創腹腔鏡手術;但傳統的開腹性手術也有它的不能取代性,腫瘤太大、沾黏、懷疑有惡性變化、多次腹部手術的婦女應優先以開腹式手術為選擇以漸少併發症。
不論是選則哪種手術方式,都會面臨著手術的風險,如出血、愛滋病毒,以及B、C型肝炎感染;膀胱、輸尿管及腸道傷害或術後沾黏等,麻醉風險也是要考量的。也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非手術治療被用在肌瘤的治療上。
非侵入性!治療新選擇「海扶刀」
隨著醫療漸漸往微創治療前進,海扶高能量聚焦超音波更提供一種無創的新選擇。將高的超音波能量聚集在一個3D的焦點上,焦點體積約為5毫米寬及10毫米長,聚集熱能讓目標組織溫度超過60°C維持超過1秒鐘,造成組織的凝固性壞死及細胞凋亡。
台灣海扶刀治療從2014年開始,到目前為止,在高醫大附設醫院、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和桃園長庚已經累積了1500例的治療。2018年之後又加入了高雄生安醫院、台北博仁醫院(高醫大建教合作)和高雄長庚三個海扶刀治療中心,預料接受海扶刀治療的病人數會快速增加。
在高醫團隊早期的經驗,針對有症狀的子宮肌瘤及肌腺症患者,接受海扶治療後肌瘤體積縮小,症狀改善,而且海扶治療後恢復迅速,可儘早回到工作上,治療的成功率可達到93-94%。術後3個月後的痛經及經血過多可大幅改善。
根據目前發表的文獻來看,高能量具焦超音波的海扶刀治療應用於有症狀的子宮肌瘤及肌腺症上是一個安全及有效的方式,且這個方式被證實為非侵入性,沒有腹部及子宮傷口,不流血及恢復時間快,患者可迅速回到日常生活及工作。對於想保留子宮或需要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這無疑是另外一個令人興奮的選擇。但還是需要經過醫生專業的諮詢跟評估。
◎ 撰文/博仁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榆珊 ◎ 本文摘自/博仁醫訊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