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腳痛、扭傷不能拖!60歲奶奶慘「足弓消失」變後天性扁平足 醫曝4大危險因子

扁平足-後天

顧詩蓓 整理 2024/11/30 06:0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後天性扁平足雖然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其實有很高的盛行率,有症狀的扁平足也很常見,只是很容易被忽略或是沒有被診斷。根據統計,每100人當中就有1人會出現症狀的扁平足。醫師分享一名60多歲奶奶的案例,說明後天性扁平足的症狀和危害,提醒民眾應及早正視這個問題,以免錯失治療的時機。

 

身體的避震器:足弓扮演舉足輕重角色

萬芳醫院骨科部陳建樺醫師表示,有一名60多歲奶奶長期受左側腳踝疼痛困擾。在醫療院所接受復健治療並服用止痛藥,但疼痛狀況改善不佳,奶奶的足弓漸漸消失,出現扁平足的現象,最後腳後跟出現明顯變形,後來診斷是「脛後肌肌腱失能」,造成後天性扁平足變形。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陳建樺藉由以上案例提醒足弓的重要性,腳掌雖然只占全身不到1%的面積,卻有辦法承載全身重量,腳底的「足弓」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足弓就好像避震器,能夠緩解腳部壓力,避免雙腳直接與地面碰撞。而「後脛骨肌腱」就如同韁繩一般,將內側足弓懸吊起來,若是內側足弓塌陷,就會變成我們常聽到的「扁平足」,無法吸收身體重量及地面的反作用力,增加運動時對關節產生的衝擊。

看更多:穿足弓鞋、矯正鞋墊可以矯正扁平足嗎?扁平足不要再矯正了 買「這種鞋」就好

 

扁平足對健康的影響?恐連帶影響膝蓋、髖關節等處

陳建樺強調,扁平足不僅容易腳痛,更可能進一步連帶影響膝蓋、髖關節等處,若不處理好,甚至全身皆會受影響。造成有症狀的扁平足最常見、主要的原因即是「脛後肌肌腱失能」,很多人會將症狀誤以為是扭傷等原因造成的,而錯失治療的時機,往往是等到足弓消失了,甚至是出現僵硬性扁平足才就醫。

 

先天性與後天性扁平足成因有別

陳建樺進一步說明,先天性扁平足是因關節太軟、肌肉無力等引發,通常兒時就會出現。多數的孩童扁平足只需觀察,有少部分隨著年齡增加,骨骼構造成熟后,足弓便慢慢出現。而後天性扁平足則是原本天生是有足弓的,可能在受傷之后慢慢消失,並且伴隨發生足踝疼痛;或是原本有先天性扁平足,但隨著年齡增長及其他危險因子加重足弓塌陷導致。

看更多:選錯鞋走路容易累、腳痛!日本專家教你選鞋祕訣 買鞋這樣挑才對

 

後天性扁平足4大危險因子

陳建樺醫師列舉後天性扁平足的4大危險因子,包括: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1. 肥胖:因為重量不斷壓迫,使扁平足惡化。
  2. 久站、久走:現代路面多是硬又平的水泥、柏油路,不利於足弓收縮運動,肌腱機能就會慢慢衰退。工作、生活型態長期久站、久走的族群,也更容易加重足弓塌陷的程度。
  3. 老化:韌帶肌肉隨著年齡老化,支撐力下降導致足弓塌陷。
  4. 受傷:腳掌内側的肌肉韌帶,有可能因扭傷、過度使用等原因「被拉壞了」,導致足弓松弛崩塌。

 

後天性扁平足處理方式多元

對於後天性扁平足的處理方式,陳建樺表示可透過减肥、使用輔具(鞋墊)、接受物理治療,甚至動手術等方式改善症狀。他提醒,雖然扁平足沒辦法逆轉,但體重减輕後,扁平足的症狀能改善不少。此外,使用鞋墊可以支持内側足弓,強迫走路推進的方向變得較正確,同時改善壓力分布;透過電療、熱療等物理治療方式,也能改善後天性扁平足的症狀。

 

陳建樺呼籲,若前述方式都沒辦法改善扁平足症狀,甚至韌帶、關節、肌腱、骨骼關節出現了一定程度退化,則可考慮手術治療,來改善腳部結構,踩下去才比較不會痛。他強調,後天性的扁平足越晚面對,越可能面臨複雜的治療方式,甚至需要做關節融合手術犧牲部分關節的活動度。若您年輕時没有扁平足,現在却出現扁平足,並且伴隨著腳踝疼痛或無力等症狀,建議盡早尋求足踝專業的醫師協助,一起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看更多:逛街暴走、上班久站讓你「足底筋膜炎」不斷?醫師教你4招從根本預防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陳建樺醫師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