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還是病了?2狀況快就醫檢查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難以置信的錯誤,你當下會有怎麼樣的感覺?多數的人在第一時間都會想一些可能的原因,而不會覺得自己是因為生病了,所以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生活中的小閃失是失智徵兆?別急著下結論
像是在電影《我想念我自己》當中,身為大學教授的女主角,在第一次發現自己演講有點口吃的時候,先說服自己是因為前一晚喝太多酒了,所以隔天才會有這樣的狀況。直到不久後,她有次在住家附近慢跑,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她才驚覺自己可能生病了。
相對的,也有一些人比較神經質,只要自己生活中有什麼小閃失,就大驚小怪,擔心自己已經失智了。像是在言談中,想不起來自己上星期去過的餐廳,或是從沙發走到冰箱前要拿東西,卻忘了要拿什麼。雖然失智的人可能會犯下同樣的錯,但是你不能因為自己犯了那樣的錯,就自下定論說自己已經失智了。
其實,就算是機器,都會出差錯了,更何況是人類。我們的行為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比方說前一天的睡眠品質、當下的專注程度等。也因此,在生活的大小事中出現差錯,根本天經地義。
就像你在問家人要不要吃水果的時候,可能一邊在想著要訂哪一班高鐵,可能就會脫口說出:「你們要不要吃高鐵?」類似這樣的閃失,跟你的大腦退化根本沒有關係,只是因為你的大腦受到干擾,沒有辦法好好展現自己罷了。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黃揚名指出,有些心智能力,像是處理訊息的速度、或是在沒有提示下去回想事情,本來就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退化,「當我們有這類能力退化的時候,要判斷自己只是正常老化,還是有心智退化疾病纏身,真的不容易」。
看更多:2020國人最新失智症調查出爐!逾半數以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 醫師9招有效預防失智症
失智還是憂鬱?精準分辨心智退化問題
有些退化在行為層次上看不出來,只有在腦部活動中才能被覺察,這是需要特別警覺的。黃揚名說明,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大腦雖然懶惰,但還算是個牢靠的器官,會想辦法把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做好。
隨著年紀增長,一些腦部區域會有退化的狀況,為了要讓任務可以持續被完成,大腦就會改變運作的方式。也因為這樣,若沒有記錄大腦活動的變化,就不一定能察覺改變。
在臨床上,精神科或是神經內科醫師,可能會透過掃描大腦結構以及神經心理測驗來做判斷。但是,要做到精準的判斷,對醫師來說也是不容易的,特別是當一個人只是剛開始有心智退化疾病的時候。
黃揚名表示,通常在狀況還沒有影響正常生活的時候,醫師會讓病人去做神經心理測驗,透過標準化的分數,來初判病人的心智能力是否真的有問題。
比較有經驗的醫師,在進行神經心理測驗的同時,可能也會進行一些憂鬱相關指標的採集。因為過去有研究發現,不少老年憂鬱的個案,一開始被誤判為失智症,也有一些失智症的個案,一開始被誤判為是憂鬱症。
黃揚名建議,若已經影響到生活,像是出門會迷路無法返家,或是忘記生活中重要的待辦事項,通常會做腦部掃描來做確認。在醫院會進行的腦部掃描可以分成2類:
- 檢驗結構是否正常
顧名思義,是看看大腦結構是否有受損,不論是電腦斷層造影(CT),或是磁振造影(MRI)都屬於結構上的掃描。另一類的掃描,是透過打入顯影劑,觀察顯影劑流通大腦的速度,來反推神經元結構的緊密程度。 - 檢驗功能是否正常
在學術研究上,很常使用的功能性磁振造影,就是屬於這一類。不過,在臨床診斷上,比較少使用,因為過程比較耗時,而且也較難從大腦活動的差異,來推測大腦運作是否正常。
不過,就算用了腦部掃描的程序,醫師通常也不會馬上下定論,因為人的心智能力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了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年齡、基因之外,還有生理上的健康,像是心血管狀況、體內的發炎指數等,以及生活樣態,像是教育程度、社經地位以及生活習慣等。
所以,醫師通常都會開一些可能有幫助的藥物,並且要求病人追蹤一段時間,因為定期追蹤自己的狀態,比對退化的速度,才是最好的做法。
◎ 本文摘自/《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黃揚名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