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比心肌梗塞可怕!流感併發心肌炎未及時搶救致死率嚇人 流感後1~2周小心

丁彥伶 報導 2025/01/17 14:11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55歲有糖尿病及肥胖的吳先生,上周流感才剛痊癒,天天都正常上班。這一天,他在公司突然說感覺胸悶、心悸,之後就暈倒叫不醒,緊急送醫後,診斷是急性心肌炎合併休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黃晨祐提醒,流感除了引起嚴重肺炎、腦炎腦病變等併發症,也可能導致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等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需特別注意。

 

猛爆性心肌炎致死率達5~7成以上

日前才傳出華航董座疑似因前一天感冒,第二天突發心肌梗塞猝逝。黃晨祐說,感冒除了可能引發心梗,心肌炎是更常見的併發症。所謂心肌炎就是「心臟肌肉發炎」,發炎的原因最常見為病毒感染,包括克沙奇B病毒、伊科病毒(echovirus)、腺病毒等。而其他發炎性疾病如風濕熱、川崎病、自體免疫性疾病,或是藥物、毒物等等,都可能引起心肌炎。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心肌梗塞前兆1個月前就有警訊?7大症狀與2招自救方法一次看

 

倘若心肌產生嚴重發炎,引起猛爆性心肌炎,進而影響心臟收縮力與電氣傳遞,導致急性心臟衰竭,致死率達50~70%;如果沒有及時維生系統介入治療,死亡率甚至高達100%。由於心肌炎的臨床症狀多樣且多變,可能從沒有任何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也讓急性心肌炎診斷上的困難度很高。

 

高危險群流感發病後1~2周小心嚴重併發症

黃晨祐表示,流感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咳嗽、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等,傳染力強,一般感染後約1周可自癒,但高危險族群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通常發生在發病後1至2周內,可能引起嚴重肺炎、腦炎腦病變、心肌炎或心包膜炎而需住院治療。

 

流感併發重症的死亡率平均兩成,高危險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氣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慢性肝臟相關疾病、慢性腎臟病患者和肥胖者。

 

心肌炎症狀不易察覺

心肌炎常見症狀是心跳加快、胸痛、心悸、呼吸喘快、發燒、或是腹痛、嘔吐等腸胃道症狀等等。黃晨祐指出,心臟肌肉細胞發炎的病症,會導致心臟收縮功能下降、心律不整,嚴重時可能造成休克、動脈血栓引發中風、心臟驟停等風險。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心肌炎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即使出現症狀也不具特異性,初期可能有頭痛、肌肉痠痛、發燒、喉嚨痛、腹瀉等,確立診斷相對不容易。後續可能出現胸悶、胸痛、心律不整、昏厥、全身疲倦等症狀;當惡化成心臟衰竭時,會出現呼吸急促、尿量減少、下肢水腫等症狀。

看更多:高血壓心臟病不敢運動怕出意外?2招自己測試安全運動極限

 

心肌炎只有支持性治療 無特別有效療法

黃晨祐表示,心肌炎治療主要是密切觀察心臟各項功能變化,等待已發炎心肌細胞逐步恢復。但臨床上發生猛爆性心肌炎時,可能暫時需要強心劑、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暫時節律器,甚至是體外循環維生系統支持。

 

初期使用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劑等,對部分心肌炎患者可能有效。針對初始治療無效而持續有心因性休克的患者,要考慮進行心臟肌肉切片做進一步的組織染色分析。即使心肌炎臨床上已痊癒,細胞的慢性發炎仍會持續對心臟功能有不良影響,許多患者幾年後會進展為擴張型心肌病變,後續可能需要長期使用心臟衰竭藥物以維持心臟功能。

 

接種疫苗是預防心肌炎最佳方式

黃晨祐強調,除了維持手部清潔、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之外,預防流感重症併發心肌炎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建議接種對象包括年滿6個月未滿5歲幼兒、50歲以上成人、具有慢性肺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不全者、任何孕程懷孕婦女、長照機構照顧者和肥胖族群。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民眾若有上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痊癒後,後續又發生胸悶、呼吸困難、頭暈、心悸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排除併發心肌炎的可能。

看更多:沒心臟病也會心臟驟停!32歲男星旅遊猝逝 醫盤點沒心臟病的猝死風險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黃晨祐醫師

 

→最新資訊!快點【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