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葉亭失智父走失第5天呼喊「爸爸你還不趕快回家」醫教7招防走失

近日,女星林葉亭在社群媒體上發文求助,透露她85歲罹患失智症的父親在北市士林區走失,至今第5天仍未尋獲。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張舜欽針對失智長者走失議題,提醒家屬,隨著失智人口逐年增加,高齡長者走失的新聞時有所聞,平時要和鄰里打好關係,運用各種警示系統,全方面預防失智者走失。
父親走失多日,林葉亭心急如焚
林葉亭的父親林葉增1/16於北市的內雙溪自然中心走失,監視器拍到他最後的身影。即便警消單位甚至出動搜救犬、空拍機全面搜索,4~5日來警消單位出動超過200人,家裡也拜了土地公、跑了行天宮嘗試各種方法,目前仍是沒有任何消息,心急喊話「爸爸~你還不趕快回家」。
看更多: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這2種職業最有用!保護聽力也能預防失智
林葉亭透露,其實家人有給父親配備失智手環和多種定位裝置,但當天他卻在家人未留意下,什麼都沒帶就跑出去,也增加了尋人難度。她也提供爸爸走失時身穿藍色POLO衫、長袖T恤和紫色花睡褲,身高168公分,屬中型身材的畫面,希望大家協尋。
追蹤器未必奏效,張舜欽建議因時制宜
對於失智長者配戴各式追蹤器卻仍走失的情況,張舜欽表示臨床上相當常見。一般人對於穿戴裝置可能會為了健康而戴,但臨床發現,失智患者反而很排斥這些要另外穿戴的配備,所以電視新聞中常看到家人求助無門的樣子。
針對是否有生物植入晶片可幫助追蹤失智長者的問題,張舜欽說,就他所知,國內曾有過相關討論,但後來似乎沒有下文。他個人並不太建議採用植入方式,除了需要進行手術外,失智長者也常會因異物感而試圖抓掉或剝除這類裝置。不過,若晶片技術能進步到如同皮膚貼片般微小、方便,或許未來有機會實現。
對於長者排斥配戴追蹤裝備的問題,張舜欽建議將追蹤器置於長者出門必備物品中,如鞋子、外套、手杖、雨傘等,可以減少他們察覺追蹤器存在的機會。
張舜欽強調,失智症患者固著的行為模式,例如一定要帶水壺、一定要揹背包、穿哪雙鞋子,也喜歡走某些路線等等,不妨仔細觀察長輩外出的習慣,找出他們必定隨身攜帶的物品,再將追蹤器安裝在這些東西上,避免被隨意丟棄,提高追蹤成功率。
多方布局 建立安全網預防失智長者走失
然而,無論多嚴密的預防,若長者臨時跑出去未攜帶這些物品,追蹤功能仍可能失效。張舜欽建議,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家中失智長輩的防走的安全網。
看更多:她罹失智症「認不得家人」靠這樣做奇蹟變好!50歲後必學1招防失智
除了追蹤器,張舜欽建議家屬可在家門口裝設紅外線警示器或監視器,一旦有人出入就立即傳送推播通知,及早察覺長者離家。周遭鄰居和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也是重要資源,平時即應與店員打好關係,請他們多加留意失智長者的行蹤。
此外,影像辨識系統也是防止走失的利器。張舜欽解釋,透過家中和周邊環境的監視器,設定凌晨零至八點等非正常進出時段,一旦出現可疑狀況就會警示家屬,及時攔阻憾事發生。建議如下:
- 在出入口裝設監視器或紅外線警示裝置,連結手機APP即時通報。
- 與鄰居、附近24小時便利商店建立良好關係,請他們留意失智長者行蹤。
- 利用影像辨識系統,設定非正常活動時段警示功能。
- 觀察長者外出習慣,將追蹤器置入必帶物品中。
- 記下長者慣穿衣物特徵,必要時可提供辨識。
- 與長者建立固定散步路線,沿途建立人際網絡。
- 門窗加裝安全鎖,但仍需留意長者破壞逃脫的可能。
張舜欽建議在長者隨身物品上清楚標示姓名、緊急聯絡人和住址,一旦追蹤器失效,仍能透過這些訊息盡快聯繫家屬。同時也提醒,追蹤器的電量需定期檢查,部分產品可透過手機APP監測,務必養成定期充電的習慣。雖然多台追蹤器能提高定位成功率,但考量成本,建議先從長者最常攜帶的物品著手。
看更多:台灣特有基因提早引發腦病變!這族群48歲就要預防腦中風、失智
◎ 圖片來源/TVBS
◎ 諮詢專家/張舜欽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