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前兆有哪些?7大奪命症狀與2招自救法一次看

心肌梗塞每年奪命逾萬人,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搶救黃金時間只有90分鐘!據研究,心梗發作前的1個月就有前兆,快來看心肌梗塞前兆及7大症狀。
心肌梗塞3大原因:為何這麼致命?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過於「肺癌與肝癌」。國民健康署指出,癌症一年奪走5萬2000餘位國人的性命,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卻高達6萬4900多人,其中心肌梗塞致死就超過萬人。
為什麼會發生心肌梗塞?
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心肌梗塞通常由以下因素引發:
- 血管硬化與狹窄:高血壓或高血脂會造成血管硬化、血管變窄。
- 斑塊破裂與血栓形成:血管壁上的粥狀硬化斑塊,因冷空氣、壓力等刺激突然破裂,進一步形成血栓。
- 血流阻塞:血栓堵住已經狹窄的血管管腔,造成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有多危險?
心肌梗塞指的是供應心臟的血管受阻塞後,導致心肌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氧,進而引起心肌壞死。這會嚴重影響心臟供血、供氧的功能,甚至可能致命!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早期可因心律不整而猝死,晚期可併發休克或心衰竭。尤其是發病第一個小時是死亡風險最高的關鍵期,其死亡率約10%~50%。若能成功撐過這段黃金治療時間,死亡風險會逐漸降低。病程中死亡率在發病後5天左右逐漸趨於穩定,因此及時就醫搶救尤為重要。
引起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的3大因素:
看更多:心肌梗塞/半數猝死都是它的錯!為什麼會發生心肌梗塞?注意7大危險症狀
心肌梗塞7大症狀:這些警訊千萬別忽略
心肌梗塞前兆常常被忽略,但早期發現可以搶救生命。據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的資料指出,必須要在胸痛等徵兆開始的12小時內趕快到心肌梗塞專門醫院,在黃金治療的90分鐘內趕快搶救,才有機會搶救更多心肌組織,拖愈晚才治療,即使過了急性期,因為心肌組織損傷,可能會留下心臟衰竭的後遺症。
心肌梗塞7大常見症狀
林謂文表示,據統計,有92%的心肌梗塞患者有胸痛症狀,患者常主訴「胸痛、胸悶,像胸口被大石頭壓住一樣」,這是急性心肌梗塞症狀,是冠狀動脈的其中一條血管被完全阻塞,但是在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前,患者通常有一段時間有血流不是很暢通的症狀,以下是7個常見症狀:
1.左胸口悶痛、或上腹痛,像被石頭重壓一般
2.輻射性疼痛,疼痛從胸口延伸至下巴、肩膀、手臂、左手肘或背部
3.呼吸變短促
4.噁心嘔吐感
5.頭昏腦脹或頭暈、意識不清
6.冒冷汗
7.臉色發白
女性患者易忽略的症狀
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女性心肌梗塞較不典型,如下症狀:
- 手麻、下巴痛、背痛:這些症狀常被誤解為其他問題。
- 心源性牙痛:患者可能感覺牙痛,但無法分辨具體疼痛點。
- 肩膀緊繃或背痛:這是心臟缺氧引發的「輻射疼痛」。
林謂文特別提醒,胸痛、胸悶,更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見的症狀,這通常是因為血管中的斑塊突然剝落導致血栓堵塞血管而引起,若症狀持續超過5分鐘,一定要立即就醫。
看更多:左臂疼痛竟是心肌梗塞!「第一時間搶救」新機制上線 安養機構急救效率大躍進
心肌梗塞前兆 早在1個月前可能就出現!
不過上述說的是心肌梗塞發生時的常見症狀,但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和美國心臟協會都曾經研究發現,其實在發生心肌梗塞發生前的一個月內,可能就已經出現一些前兆。
根據刊登在醫學期刊《循環》中的研究指出,這種心肌梗塞前兆,通常都是非典型性的症狀,而且男女不大相同:
男性常見前兆
- 異常疲憊(70.7%)
- 睡眠不足(47.8%)
- 呼吸急促(42.1%)
女性常見前兆
- 呼吸急促(57.9%)
- 身體虛弱(54.8%)
- 疲勞感(42.9%)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心肌梗塞前兆和急性症狀相比男性更不明顯,在前趨症狀的發生情形也較男性不明顯,由於女性在停經前很少有心臟相關問題,因此通常也更無法分辨到前驅症狀,在歐美來說女性心臟性猝死比例高於男性,在美國,冠心病是美國女性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其他可能的心肌梗塞前兆症狀
《循環》期刊的另一篇研究報告則指出,部分患者在心肌梗塞前可能出現以下症狀:約有21.43%的患者有胃腸不適如胃酸逆流,另外還有10%的病例有咳嗽、喉嚨痛、耳痛等症狀,約有7%的患者有打嗝症狀。
為什麼心肌梗塞會有這些前兆?
急重症科醫師黃軒從多篇科學研究中分析出原因:
- 極度疲倦(異常疲倦)
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疲憊。根據《PubMed》研究,因為很多人都有疲倦的問題,特別是老年患者,所以往往沒被看成是心肌梗塞的指標。
為什麼心肌梗塞會有異極度疲憊的症狀?黃軒解釋,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然能暫時協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
- 呼吸困難
心肌梗塞時因為心臟供應血流功能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可能引起呼吸困難。
- 消化不適或腹痛
為什麼心肌梗塞會有消化不適或腹痛症狀?黃軒說明,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迷走神經分布於頸、胸、腹中,遍及內臟,心肌梗塞影響胸腹部迷走神經,容易同時引發胃腸道的症狀。而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也會導致上腹部不適。
- 頭暈或暈眩
黃軒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這會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
- 手臂或肩膀疼痛:左側特徵解析
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也會同時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而因為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心肌梗塞疼痛信號可能被擴散、轉移,讓人感覺到是手臂或肩膀疼痛,也稱為「反射性疼痛」。
- 頭暈、冒冷汗與噁心
許多心肌梗塞患者回溯症狀時都有頭暈、冒冷汗與噁心的症狀,林謂文說,這也跟心肌梗塞影響迷走神經有關。迷走神經受到刺激,可能會引起心跳變慢、血壓降低,加上心肌梗塞腦部和全身血流供應不足,會突然頭暈、覺得自己快暈倒、冒冷汗。有病人近一個月來一直莫名冒冷汗,後來發生心肌梗塞。
- 心跳異常
一般認為心肌梗塞的人心跳會變快,像一般的心悸一樣,但其實根據統計,心肌梗塞也常以心律不整表現,有些人甚至會心跳變慢,比例約佔2到3成。其中以心室的心律不整比例最多,嚴重時會造成猝死。
心肌梗塞2招自救法,擴胸運動確認、含舌下含片
網路上常看到有人說「心肌梗塞大力咳嗽可以自救」、「心肌梗塞用力搥胸、拍打手臂可以自救」等等的說法,林謂文說,這都是假的!衛生福利部也已經公告,心肌梗塞有半數以上是因為症狀發生的頭一小時併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唯一的治療方式就是緊急就醫打通阻塞的血管、救回缺氧的心肌、減少心臟受損範圍,所以不要再採用這些騙人的自救法。
-
先做擴胸運動確認
林謂文說,因為心肌梗塞發作時,常會有胸悶、胸痛症狀。如果不確定這些症狀是心絞痛的胸悶,還是心肌梗塞,建議可以先靜坐吸氣,進行擴胸運動,持續3到5分鐘。若為心絞痛多數可獲改善。 -
含舌下硝化甘油片,2片無效速叫救護車
如果有心絞痛服用的舌下硝化甘油,也可以含舌下含片,5分鐘未解除可再含第2片。如果含2片舌下含片後都沒有改善,就要速打119叫救護車送醫。
看更多:華航董座謝世謙昨出席活動今猝逝 醫提醒避免「這狀況」造成心肌梗塞
如何檢測心肌梗塞?3方法快速確認
出現持續15分鐘以上胸悶、胸痛,可能是心肌梗塞要趕快就醫,醫院怎麼確定是不是心肌梗塞呢?通常會做以下檢查:
-
心電圖
心肌梗塞會引起心律不整,靜止心電圖可以快速診斷急性心肌梗塞。醫護人員會於10分鐘內做完心電圖以記錄心臟的電位變化,辨視病患是不穩定性心絞痛、「非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或是「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因為治療方式和藥物會略有不同。 -
驗血
心肌梗塞的心肌損傷會產生一些物質,經血液檢測可以發現。常做的血抽驗包括肌酸激酶(CPK)、檢驗肌酸激酶中的MB亞組(CPK-MB)、及心肌旋轉蛋白I指數(Troponin I)。 -
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
可了解冠狀動脈硬化與狹窄程度、確定心肌梗塞位置,以利後續治療。
目前的心肌梗塞治療要求患者到院10分鐘內要進行完心電圖診斷,並視情況給予治療,如給予如硝酸鹽類、阿斯匹林等抗血栓治療。到院90分鐘內需執行完成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之後持續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6大護心祕訣
有多項危險因子被證實和心肌梗塞有關,包括膽固醇過高、高血壓、糖尿病、腎臟功能不良、代謝症候群、過重或肥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吸菸、壓力等,因此生活照護對心肌梗塞預防十分重要。以下是日常生活須注意的事項:
- 注意氣候溫度的變化
氣溫突然下降,將使血管收縮,感到不舒服,外出帶件衣服,冬天戴口罩,冷飲慢慢喝。 - 睡眠
一天要有7~8小時安靜的睡眠,避免疲勞。 - 不要發脾氣
凡事要處之泰然,遇到不順心的事最好「哈哈一笑置之」,做事不要「求好心切」、「急急急」,把命都送掉了。 - 注意洗澡水的溫度
洗澡水溫攝氏40度左右最好,過熱使體內血管膨脹,增加心臟負擔;過冷使血管收縮,影響心臟功能,最好採淋浴。不要嘗試「三溫暖」對生命挑戰。 - 戒菸、少喝酒
不吸菸、少喝酒、多運動,盡可能把血壓、血糖及血脂降下來。 - 定時量血壓、體重
建議每周至少量一次血壓並記錄,維持理想體重。
心肌梗塞與高危族群
好發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有哪些?以下做介紹:
三高族群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者。
有不良生活習慣族群
缺乏運動、吸菸者。
情緒壓力大的族群
如工作壓力、爭強好勝心強的人格特質。
家族史
如直系血親被診斷冠心病等。
心肌梗塞後是否需要終身用藥?
心肌梗塞如果及時搶救,血管打通以後急性心肌梗塞後,無論有無置放支架,非高出血風險的患者都應服用雙重抗血小板療法(雙抗藥物)至少1年。若有超過1次心肌梗塞病史、糖尿病等患者,更可能需服用至第3年。患者務必規律服藥,並配合三高藥物,以免疾病復發。
如果治療後有心衰竭的後遺症,可能要終身用藥。中重度以上的心衰竭藥物常用利尿劑排出鈉和水分來減少血容積,減輕心衰竭導致肺和血管系統缺血現象。輕度體液滯留,可使用口服利尿劑。對於中重度體液滯留或嚴重心臟衰竭,常使用靜脈注射利尿劑。
另外還有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可增加心輸出率、減少左右心室填充壓力、肺血管阻力及全身血管阻力,以及平均動脈壓,但不增加心跳速率。
心肌梗塞常見問題
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因為是心臟血管塞住,造成心肌損傷,因此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會出現胸悶、胸痛,會覺得心臟被擠壓、左胸口和胸口正中被壓住。另外也常會出現心絞痛,疼痛可能會反射到左肩、上臂、後背、腹部、頸部及下巴,甚至牙齒,每次持續約3~5分鐘。
另外也可能會以突然變得容易喘、呼吸急促,以及腹痛、消化不良、噁心及頭暈,而特別的是心肌梗塞患者容易冒冷汗,即使在冬天也可能會汗水直流,有些患者則會覺得「最近特別累」,沒有體力也沒有活力。
心肌梗塞有6成的男性和5成的女性可能第一次心肌梗塞就猝死,若胸痛持續長達15~20分鐘以上,通常是心肌梗塞發作的前兆,建議馬上就醫。
心肌梗塞前兆血壓有變化?
心肌梗塞高危險群的「心絞痛」患者在追蹤的時期,常常會發現血壓變得很高,原因是心絞痛是冠狀動脈還沒有完全堵塞,所以打出血流時,血壓會比較高。
但是心肌梗塞發作時,因為冠狀動脈已經完全堵塞,測量血壓時反而會顯現快速往下掉,反而會呈現低血壓。所以原本血壓很高的人,若自我量測血壓時發現血壓下降,不可以掉以輕心。
心肌梗塞會好嗎?
心肌梗塞病患如果及時得到搶救,心肌損傷不嚴重,約有6成到8成可能會恢復,但仍有約20%到40%的患者經治療後可能會留下心臟衰竭後遺症。一旦形成心臟衰竭,5年的死亡率高達50%,比癌症死亡率更高。如果及時且適當使用藥物,可以症狀改善及延長壽命。
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有近半數患者猝死或是手術後仍病逝,雖然主要原因是心肌梗塞常有不典型症狀及多樣化的症狀,容易讓患者誤以為是其他問題或疾病,也容易模糊臨床診斷。但其實有多數患者在心肌梗塞發作前2星期,甚至更久在發病前一個月就出現,有許多患者因為左肩疼痛頻頻上按摩指壓店,提醒應注意臨床症狀,將有利於在急性發作前及早治療。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林謂文醫師.黃軒醫師.衛生福利部.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循環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