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吞嚥困難喝水就吐 暴瘦21公斤!不是胃食道逆流 竟是1難纏疾病

一向身體健康的72歲嚴女士,2年前突然出現吞嚥困難,起初以為是胃食道逆流,然而症狀持續加重,嚴重時一吃就吐,暴瘦21公斤。去年到台中榮民總醫院就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竟是少見的食道弛緩不能症。所幸接受最新的微創手術治療後,2周內就完全恢復正常,擺脫長期的痛苦折磨。
阿嬤半年狂瘦21公斤 躺下就吐
阿嬤表示,自己一直有在就醫,但怕開刀就一直拖延,後來吃東西就吐,連喝水都吐,馬上吃馬上吐,4天沒吃沒喝,被家人送急診。而她最高紀錄是10天沒進食,半年內因此暴瘦21公斤,後來連睡覺都無法躺平,一躺下就吐,只能坐著睡覺,一直以為是胃食道逆流,沒想到是食道問題。所幸找到病因,經過微創手術治療,術後第2天就出院,漸進式的恢復飲食,目前已經胖了10公斤,也沒有胃食道逆流,能舒服的躺著睡覺。
看更多:胃食道逆流有什麼症狀?發作怎麼吃?如何緩解?原因、治療、飲食禁忌懶人包
食道弛緩不能症 每十萬人有1到2例
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林宛姿醫師指出,食道弛緩不能症的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有1到2人,好發年齡層介於25至60歲之間,但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罹患。此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食道下端與胃交接處的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導致食物難以順利進入胃部。
吞嚥困難胸痛食物逆流為主要症狀
當食物堆積在食道內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吞嚥困難、胸痛或胸部壓迫感等慢性症狀,且這些不適感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之久。此外,因為長期不易進食,患者的體重可能會明顯減輕,甚至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有些患者則可能因為食道痙攣而感到劇烈的胸痛,屬於較急性的症狀表現。
看更多:食道癌症狀有什麼?能活多久?如何預防?前兆、原因、治療懶人包
疾病初期診斷不易 盛行率被低估
林宛姿醫師表示,食道弛緩不能症在疾病初期若以內視鏡檢查,因為食道外觀並無明顯病灶,因此不容易判斷而導致延遲診斷,實際的盛行率可能遠高於臨床統計數據。所幸隨著醫學影像、內視鏡技術的進步,以及食道蠕動檢查儀器的精進,加上醫師對此疾病認知的提升,民眾對相關症狀的了解,近年來食道弛緩不能症的發生率及盛行率都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疾病成因與危險因子不明
目前對於食道弛緩不能症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已知主要是因為食道內壁的神經元發炎與退化,導致食道蠕動功能受損,下端括約肌也無法正常放鬆。而可能引發此症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基因、自體免疫反應,以及病毒或美洲錐蟲病等感染。
POEM手術治療首選 成功率高達9成
對於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治療方式,林宛姿表示,目前以經口內視鏡食道括約肌切開術(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為首選,手術成功率可高達90%至95%。POEM是透過內視鏡從口腔進入食道,在距離賁門上方10公分處,精準切開黏膜,大約2公分傷口,藉由切開食道下括約肌以釋放肌肉壓力,由於無需體外切口,術後疼痛較輕微,恢復速度也相對迅速。
其他治療選項各有其限制
相較於POEM手術,其他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方式則各有其限制。例如內視鏡的肉毒桿菌注射雖然可暫時緩解症狀,但需要反覆施打,無法根治;腹腔鏡手術的成功率雖也有85%至95%,但恢復期較長,尤其對年長患者而言風險較高;氣球擴張術雖然恢復期短,但復發率卻高達30%至40%。
林宛姿進一步解釋,肉毒桿菌注射是在緊縮的食道下方括約肌打肉毒桿菌,讓肌肉放鬆,但術後6~12個月就可能復發,需要再度治療;內視鏡氣球擴張術則是用物理性撐開,放鬆環狀肌,效果也不持久。而腹腔鏡手術又稱為海勒肌切開術,腹部會有5個小傷口,本身若有胃食道逆流可以合併做胃底折疊術減輕症狀,但是會有外部傷口。
看更多:想要緊實下巴線條?就從「舌頭」開始鍛鍊 「這種雙下巴」打肉毒只會更糟
台中榮總POEM手術助患者重拾健康人生
台中榮民總醫院在2022年已成功為10多位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完成POEM手術,術後患者的症狀都獲得迅速改善,症狀嚴重程度評分(Eckardt score)從術前平均11分大幅下降至術後的1.5分,顯示此手術的療效卓越,病人滿意度高。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年齡橫跨27歲至80歲,平均住院天數僅需2天即可出院。
及早就醫檢查積極治療助改善生活品質
林宛姿提醒,若持續出現吞嚥困難、胸痛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詳細檢查。隨著POEM手術技術日趨成熟,食道弛緩不能症已不再是難以治癒的疾病。只要能及早確診,並接受積極的治療,就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重拾健康的人生。
◎ 圖片來源/台中榮民總醫院提供
◎ 諮詢專家/林宛姿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