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怎麼辦?這樣做避免骨折 再骨折風險少15%

骨鬆不治療恐骨折,甚至造成死亡!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長效型抗骨鬆針劑能有效提升服藥順從性,可降低再次骨折風險達15%。
長效型抗骨鬆針劑使用率提升 降低再次骨折風險
全球每年發生約900萬起骨折事故,平均每3秒就有1人倒下,其中女性一生中每2人,就有1人經歷骨鬆性骨折,而男性則是每5人就有1人。特別是髖部骨折後,高達1/5的患者在一年內死亡。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骨科醫師 Olivier Q. Groot合作,分析了台灣2008至2018年間健保資料庫中,33萬餘名髖部骨折患者的藥物使用情形及再次骨折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骨鬆性骨折患者的持續用藥比例偏低,僅約3成患者開始使用抗骨鬆藥物,其中6成在第二年即停藥,最終只有不到2成能持續治療達3年,這種治療依從性低的情況,讓患者暴露於更高的再次骨折風險。
研究也發現,隨著長效型抗骨鬆針劑的使用比例從2%增至62%,高服藥順從性的患者比例從33%上升至69%,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15%,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1月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梅奧診所學報》(Mayo Clinic Proceeding)。
看更多:78歲奶奶逆轉骨質疏鬆症!骨密度增加24%效果顯著 1治療方式找回行動力
骨鬆規律治療 健保每年可省1億元
「骨鬆治療是一輩子的事。」傅紹懷指出,許多患者對骨鬆藥物抱有錯誤期待,認為服藥後腰痠背痛能改善、走路更快、骨骼更強壯,當效果不符預期時便擅自停藥;但實際上,骨鬆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而非緩解臨床症狀。
傅紹懷提到,骨鬆藥物可能會因患者接受牙科治療時被要求暫停,但部分患者在牙科治療後,未與骨醫師討論便未再恢復用藥,也導致骨質快速流失,增加骨折風險,再加上疫情期間,部分患者因交通問題或醫療負擔中斷治療,導致長期治療的成效受影響。
研究顯示,使用長效型抗骨鬆針劑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並進一步降低再次骨折風險。傅紹懷表示,長效型抗骨鬆針劑最長可達一年一針的便利性,使低順從性的患者能獲得穩定的治療效果。
研究數據顯示,70歲以上的髖部骨折患者若使用抗骨鬆藥物治療,可降低30%的骨折風險,每人3年可節省近2萬元的醫療費用;若台灣所有髖部骨折患者皆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每年將可節省健保約1億元支出。
看更多:骨質疏鬆能逆轉嗎?骨科醫揭「三管齊下」 素食者骨骼也能凍齡
骨鬆危險族群 4徵兆要注意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450萬人,骨質疏鬆症對長者的健康威脅不容忽視。根據國民營養變遷調查,65歲以上女性的骨鬆比例約50至60%,男性則約20至25%,且年齡越高,骨鬆盛行率越高。
傅紹懷提供自我評估骨鬆風險,若曾因輕微跌倒造成骨折、家族有髖部骨折病史、停經後骨密度快速下降,或身高縮水超過3公分,都應特別注意。
看更多:防肌少症、骨質疏鬆該吃保健品?醫揭6種人該補鈣、維生素D保健品怎麼選?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傅紹懷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