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小心無症狀神經病變!嚴重恐截肢 1利器助攻早發現

台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和醫學研究部聯手開發出一種非侵入、免接觸、快照方式篩檢糖尿病足部病變的「主動式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SWIR-HSI)」,可以快速、客觀地呈現肉眼難以辨識的糖尿病足部病變,量化分析結果對於小纖維神經病變診斷準確率可達82.4%,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個無創、快速、準確的檢測方法。
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併發症
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國內糖尿病患者已超過220萬,預計5年內將增至近300萬。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盛行率約30-50%,其中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占75%,並可能在早期就發生。
無症狀的神經病變更可怕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涉及大、小纖維神經,病程通常從小纖維神經開始,再延伸至大纖維神經。有症狀的部分患者會感到手腳麻木、刺痛或灼熱感,對其生活品質造成影響;無症狀者,病變可能在糖尿病很早期就發生,病人對於冷熱、針刺、震動、壓覺等知覺變得遲鈍,以致受傷而不自知,更可怕的是,如果沒有接受檢查,病人本身未察覺,可隨著病情進展影響導致肌肉無力、足部變形、嚴重影響日常活動,甚至導致足部潰瘍,惡化到需要截肢,危及生命。
半數的糖尿病患小心周邊神經病變
沈宜靜表示,大概有一半的糖尿病患會承受周邊神經病變的影響,有症狀比較容易發現,但沒有症狀者對冷、熱、壓都沒有感覺,有些病人冬天貼暖暖包燙傷卻不知道,還有患者走健康步道出問題,因此對糖尿病友來說,若能及早發現就可以避免高風險行為。此外,感覺變遲鈍,走路也容易跌倒或平衡不好,騎車、開車不僅影響自己也影響他人安全。神經病變的醫療支出到截肢的醫療支出,會增加一萬倍,因此早期盡快防治、阻斷發生是非常重要的事。
現行篩檢方法多依賴醫師主觀判斷
現行常用的糖尿病神經病變篩檢方法主要依賴醫師的視診、觸診和一些簡單工具,如音叉和震動檢查。然而,這些方法主要偵測大纖維神經的損傷,容易忽略微小的變化,等到明顯病灶出現時,往往已經造成不可逆損害。
皮膚切片檢查檢測神經末梢密度是對於小纖維神經損傷最準確的檢查,但因具侵入性,不適合常規篩檢。其他無創檢測小纖維神經的方式,如冷熱感覺閾值測試、以及較新的催汗儀,需要仰賴病人配合才能完成,對糖尿病盛行率最多的高齡患者而言,執行上是一大挑戰。此外,無論是現行的神經學檢查,或是溫度感覺閥值檢查,都非常耗時,不易於門診實施。
現有測試方式的方法與缺點
中榮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沈宜靜進一步解釋,感覺閾值測試(quantitative sensory threshold testing, QST))是利用儀器升溫和降溫來檢測病人對冷熱溫度變化感受的閥值,可以檢測早期小纖維神經損傷。
催汗儀(Sudoscan)則是利用微電流刺激腳底或手掌,激活汗腺分泌汗液,並測量汗腺對電流的反應。由於小纖維神經負責調節汗腺活動,當小纖維神經受損時,汗腺反應會減弱,從而改變電導率。催汗儀就是通過測量皮膚的電導變化,評估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特別是對早期神經病變的敏感度較高,能有效檢測如糖尿病引起的神經損傷。
沈宜靜表示,臨床使用上,遇到高齡患者可能聽不太懂,或是他聽懂了但反應上沒有那麼快,或是門診環境很吵雜,他有點閃神,這些檢查就變得不是那麼適合。
看更多:吃飽就想睡可能胰島素阻抗!1警訊小心糖尿病高血壓 4營養素有幫助
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快速篩檢糖尿病足
中榮團隊經歷6年多時間研究,開發主動式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利用短波近紅外光的波段特性,通過高光譜影像分析,評估足部表皮以及皮下組織變化,例如膠原蛋白、水分含量等。過去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會導致皮膚膠原蛋白增生變硬,損害神經生長,造成神經末梢密度減少。高光譜成像儀可以生成相應的視覺化影像和量化數據。
檢測過程僅需幾秒鐘,為臨床提供快速、客觀且突破肉眼靈敏度限制的篩檢工具,有利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病程的進展追蹤。沈宜靜說,這項檢查最主要還是在預防治療的部分,可以看到血糖的控制,能夠讓神經保持良好,也能避免高風險的行為,像是穿鞋子脫下來時,如果邊緣有紅紅的地方或壓痕,就表示可能太緊了。

技術獲多項專利及國家新創獎肯定
這項技術已獲得多項專利及第19屆國家新創獎、第20屆國家新創精進獎、第21屆國家新創精進獎肯定,並已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目前應用程式和儀器正強化機轉驗證,同時推動大型臨床試驗,研究團隊期待未來獲得食藥署醫療器材認證後,能於臨床落地使用,進一步延伸應用於個別化輔具的研發和相關治療研究。
看更多:吃鯖魚降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吃什麼?降三高就吃這3種魚
◎ 圖片來源/台中榮民總醫院提供
◎ 諮詢專家/沈宜靜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