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10個人裡就有1人免疫失控!年輕人也無法倖免 醫公開最大3元兇

自體免疫失衡-研究

顧詩蓓 報導 2025/05/12 15:24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吃得太甜、空氣品質差、每天累到沒心情笑,這些看似小事,其實正在「偷走」你的免疫平衡。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正成為現代流行病,從腸道菌相、慢性發炎到壓力失調,都是看不見卻持續在累積的健康炸彈。

 

自體免疫失衡,不是專業名詞,是現代人的「慢性發炎警訊」

台南市立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鄭傑夫醫師日前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國際風濕病雜誌發表社論,探討自體免疫疾病增加的可能原因,並呼籲從飲食、壓力管理到疫苗接種,多管齊下應對這波「現代流行病」。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他指出,所謂自體免疫失衡,就是免疫系統誤把自己當作敵人來攻擊,結果導致組織發炎、器官受損。隨著飲食西化、環境污染、壓力型態改變,發病年齡逐漸下探,連年輕族群也無法倖免。鄭傑夫強調,就像過敏越來越常見,自體免疫疾病也是現代生活方式下的「副產品」,這背後其實反映的就是免疫系統被「養壞了」。

看更多:1病毒是癌症與免疫疾病幫兇!9成人體內潛藏 2方法抑制活化

 

抗核抗體陽性不等於生病,但免疫失衡別輕忽

自體免疫疾病的本質,是免疫系統「搞錯敵人」,錯把自己身體的正常細胞當成入侵者攻擊,進而引發發炎或器官損傷。鄭傑夫說,許多人在健檢時被告知「抗核抗體(ANA)陽性」,便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紅斑性狼瘡或其他免疫疾病,但事實上,ANA陽性只是免疫失衡的表現之一,並不等於罹病。只有當免疫攻擊造成身體實際損傷,才會被診斷為自體免疫疾病。

 

根據台灣研究,雖然有些人會出現關節痛、皮疹、口乾、眼乾等症狀,並檢查出ANA陽性,但半年後真正被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的比例約47%。不過,若ANA數值高達1:640以上,未來發病的風險會顯著提高,建議這類族群要定期追蹤,留意身體變化。

 

全球趨勢同樣值得警惕。美國12歲以上ANA陽性率,從1988至1991年的11%,上升到2011至2012年的16.1%,其中青少年族群(12至19歲)增加幅度最大。英國也有類似現象,牛津大學研究發現,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率在2017至2019年間比2000至2002年增加了4%,乾燥症甚至翻倍。目前估計約1/10人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而社經地位較低的族群風險更高,與飲食、抽菸、肥胖、空氣汙染等生活環境息息相關。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吃錯、吸錯、睡不好:你踩了幾顆發炎地雷?

鄭傑夫指出,現代生活中的許多習慣與環境因子,正悄悄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西式飲食中的高糖、高油與加工食品會破壞腸道菌相,削弱免疫調節功能,而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如多氯聯苯、丁二烯、苯等,也被認為與抗核抗體(ANA)陽性率上升有關。

 

此外,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與二氧化氮,更在加拿大與台灣的研究中被證實與自體免疫疾病風險相關。心理壓力與睡眠障礙同樣不容忽視,曾經歷重大壓力事件的人,未來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甚至比一般人高出36%。

 

飲食調整與疫苗接種,降低免疫失衡風險的關鍵

自新冠疫情以來,自體免疫相關風險更被凸顯。美國研究發現,未接種疫苗的染疫者,在感染後6個月內,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紅斑性狼瘡的發病風險分別增加2.98倍與2.99倍;相對地,香港研究證實疫苗接種能有效降低發病機率。

 

預防自體免疫失衡,從4件事開始做

鄭傑夫提醒,面對自體免疫失衡,不僅需要靠藥物治療,更應從日常就做好預防: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1. 飲食回歸天然:地中海型飲食(多蔬果、全穀、健康脂肪酸)能有效減少發炎風險。
  2. 調整壓力與睡眠、規律運動:建議每日至少20分鐘的運動與呼吸放鬆訓練,有助降低慢性壓力。
  3. 減少毒物暴露:出門佩戴口罩、減少吸入PM2.5、遠離油煙與二手菸,都是保護免疫系統的基本功。
  4. 正確接種疫苗:研究指出,接種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後的自體免疫風險,特別是新冠疫情後。

看更多:比地中海飲食更強?3周降壞膽固醇、瘦身又抗發炎 這飲食法你絕對沒聽過

 

自體免疫失衡的6大警訊:身體早就悄悄示警了

別再把疲勞、關節痛、皮膚敏感當成「過敏體質」或「壓力大」的小毛病,這些反覆出現的不適,其實可能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衡的早期警訊。鄭傑夫提醒,當免疫系統錯把自己當敵人攻擊時,身體會透過各種小細節發出求救信號,以下這6大徵兆若經常出現,務必提高警覺:

 

持續性疲勞

不只是熬夜後的疲憊,而是即使睡飽、放假休息,身體依然無法恢復元氣的「深層倦怠」,這種慢性疲勞常是自體免疫疾病的前兆,影響專注力與生活品質。

 

關節疼痛與僵硬

若清晨起床時,手指、手腕、膝蓋等關節特別僵硬,需要活動一段時間才會緩解,或出現無故腫脹、對稱性疼痛,這些都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疾病的典型表現,與單純運動傷害不同。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皮膚異常

自體免疫疾病常會影響皮膚健康,例如在臉頰和鼻樑部位出現典型的「蝴蝶斑」紅疹,或曬太陽後皮膚反應異常敏感,甚至掉髮明顯,這些皮膚訊號反映了體內免疫系統的異常活躍,都是紅斑性狼瘡的特徵之一。

 

持續口乾眼澀

若經常口乾舌燥、需要不停喝水,眼睛乾澀有異物感,甚至影響到視力,除了環境乾燥因素,也要懷疑是否為乾燥症等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因為這些症狀反映的是分泌腺體功能被免疫系統破壞。

看更多:中年女性常感口乾眼澀?可能是「這疾病」在作怪 嚴重波及心、肺、腎

 

雷諾氏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

手指或腳趾在天冷或壓力下,會出現先變蒼白、再發紫、最後轉紅的色變過程,並伴隨麻木、刺痛感,這是因為末梢血管受到免疫攻擊導致血流異常。

 

家族病史

若家中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或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自己的罹病風險也會明顯提高,應該主動留意身體變化並定期檢查。

 

這些日常被忽略的「小毛病」,其實是身體正在告訴你:免疫系統出了問題。提早察覺、及時就醫,才能避免小問題演變成難以挽回的大病。

 

自體免疫,反映的是你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以為自體免疫是基因問題,但其實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誘因。」鄭傑夫總結,自體免疫疾病的背後,其實是慢性發炎與免疫失衡的結果。透過飲食、作息、環境與壓力的調整,大部分人都能降低罹病風險,真正做到「養好免疫,不靠吃藥」。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鄭傑夫醫師.台南市立醫院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