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24歲就可能失智?研究顛覆想像!醫:失智預防不能再等到中年

你以為阿茲海默症是銀髮族才需要擔心的事?一項橫跨全美的最新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能從年輕時就悄悄開始累積,甚至24歲的大腦就已出現與失智相關的早期變化。
近1.2萬名年輕受試者 揭開失智風險真相
阿茲海默症長久以來被視為高齡社會的挑戰,不過,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總監、神經科醫師王培寧指出,近期由哥倫比亞大學與北卡羅來納大學聯手進行的世代研究,徹底翻轉這項觀念。該研究分析近1.2萬名年齡介於24~44歲之間的年輕成年人,追蹤他們的心血管健康、基因特徵、免疫與神經退化指標,並進行一系列記憶與認知能力測試。
結果顯示,即使尚無臨床症狀,部分年輕人的大腦功能,已受到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生理變化影響。這項發現突顯出,失智症風險的形成遠比過去所認知的更早,而預防策略也應從中老年族群向下延伸,納入年輕世代。
看更多:抽血就能診斷阿茲海默症!台韓研究重大突破 早期診斷率高達93%
年輕大腦也藏風險?ATN指標揭示潛在危機
研究中使用一項稱為CAIDE(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ging, and Incidence of Dementia)的風險評估工具,綜合考量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血壓、體重、膽固醇、運動習慣與APOE ε4基因型等因素。結果發現,CAIDE分數愈高的年輕受試者,在記憶測驗中的表現愈差。這意味許多傳統上被歸類為「老化指標」的風險因素,其實早在青年期便已影響大腦健康。
除了生活風險因子外,該研究更進一步探討與阿茲海默症密切相關的三大核心生物標記,即「ATN指標」:類澱粉蛋白(A)、Tau蛋白纖維纏結(T)與神經退化(N)。
研究者指出,總Tau蛋白濃度與即時詞語記憶表現呈負向關聯(β= −0.13),也就是說,Tau蛋白指標愈高,記憶力可能愈差,即使尚未出現可被診斷的失智症狀,大腦內已悄然出現微幅的記憶受損。至於代表神經退化的神經纖維絲輕鏈(NfL),則與倒背數字測驗的表現呈現輕微負相關(β= −0.06),儘管此關聯未達統計顯著,仍暗示潛在的神經退化過程已在進行中。此外,類澱粉蛋白與其他ATN指標,也與受試者的整體認知表現產生早期關聯。
看更多:仰睡失智風險增4倍?側睡比較好?當心這樣睡反而更傷腦
大腦健康黃金期:不是老了才開始 是從20歲起
王培寧表示,這是首度證實ATN生物標記不僅適用於老年人群的疾病偵測,也可作為觀察年輕人認知變化的早期預警工具。換言之,阿茲海默症的生物學改變,並非從老年才開始,而是早在青壯年就可能逐漸累積。
該研究資料來自全美具代表性的世代追蹤計畫Add Health Study,涵蓋了Wave IV(24~34歲)與Wave V(34~44歲)的數據。研究方法包括家庭訪談、即時與延遲記憶測驗、倒背數字測驗、血液生物標記分析與基因檢測等,最終納入逾1萬1000位年輕成人,其中有4507人參與完整的血液與認知檢測。研究團隊並運用統計模型進行加權分析,以確保結果具備全國代表性。
看更多:2穴位輕鬆增強記憶力,失智症患者也有效!中醫師推4食材助眠護腦
此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強化血液生物標記作為預測認知衰退工具的可行性,更讓我們重新思考「阿茲海默症預防應從何時開始」。王培寧表示,從大腦健康的角度來看,20多歲或許就是干預失智風險的黃金時期,因此,失智預防不該等到中年或老年才啟動。及早控制心血管風險、維持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管理體內發炎狀態、以及持續參與具挑戰性的認知活動,都是維護大腦健康的重要策略。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王培寧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