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性學博士」昏倒頭撞一個包!曝腦瘤手術好才1個多月 醫揭3行為有危險

有最美性學博士之稱的許藍方5/18清晨驚傳突暈倒,還自曝頭撞地腫一個包。原來與腦部動脈瘤和平共處10多年的她,今年初健檢並追蹤發現它變大了,上月開刀動手術,卻忽然暈倒。醫師指出,腦動脈瘤手術後確實會有較長一段時間頭暈、頭痛,建議術後還是要注意休養,不要做高強度運動,搭飛機或潛水等容易影響腦壓的活動也不宜。
許藍方與動脈瘤和平共處10年
許藍方表示,早在10多年前突然昏倒,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意外發現腦中存在一顆動脈瘤。不過當時腫瘤體積尚小、也與昏倒事件無直接關聯,因此僅採取定期追蹤。沒想到今年年初健檢時發現動脈瘤明顯長大,考量風險後決定動刀治療。
看更多:耳朵常聽到心跳聲 恐是腦動脈畸形小心腦出血!日男星劇烈頭痛檢查撿回一命
「手術的過程提醒了我,很多事情在生死面前真的沒那麼重要。」許藍方感性表示,這次手術不僅是身體的挑戰,也讓她重新思考生命中的優先順序,甚至學會了「放手比執著更能讓人完整」。
術後一個多月竟突然昏倒,讓她措手不及,雖然許藍方本人向粉絲報平安,強調「我沒事,請不用擔心」,她最擔心的還是影響當天原定的直播活動,並特別發IG限時動態向粉絲報備,直播可能因此暫停。
腦動脈瘤術後會有頭暈、疲倦等症狀 應避免高強度活動
對於許藍方的狀況,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廖家麟指出,腦部手術後的頭暈、頭痛、記憶力變差、體力下降等症狀其實相當常見,尤其手術採全身麻醉,更可能短時間影響腦部功能,導致局部麻木或神經反應變慢。
「距離術後時間越短,發生這些症狀的機率就越高。」廖家麟提醒,患者在術後半年一年內應避免進行高強度訓練,如重量訓練、馬拉松等,因為雖然體能或許負荷得了,但腦部與中樞神經仍在恢復中,可能導致昏厥或其他危險。
此外,潛水或搭飛機等涉及氣壓或水壓變化的活動,也容易刺激腦壓變動,對術後腦部尚未穩定的患者而言可能帶來風險,也是應該避免的。廖家麟提醒,每個人的復原進度不同,建議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能否恢復正常生活節奏。
腦動脈瘤治療方式 開顱夾閉與血管栓塞各有優缺
關於腦動脈瘤的治療方式,廖家麟表示,視情況不同可採取的治療方式不同,如果說是「動開腦手術,採取的可能是開顱夾閉術,也就是手術夾除治療。另外的治療方式還有血管內栓塞、置放血管支架等治療,因為是採取心導管置入的方式,一般則是會稱「血管介入治療」。
腦動脈瘤該選擇哪一種方式?廖家麟說明,如果動脈瘤位於大腦前循環區域、或伴隨大量出血,通常建議手術夾閉,因為可直接清除血塊、夾住病灶,長遠復發率也相對低。
而栓塞治療則透過導管從血管內部進入病灶區域,放置微型線圈或支架阻斷血流,對病人負擔較輕,也不需開顱,心理壓力也較低。不過因為這類治療通常要等一段時間後,腦動脈瘤才會慢慢萎縮,所以有些可能在術後仍有殘餘動脈瘤,這類患者就需持續追蹤甚至有再次治療的必要性。
廖家麟表示,選擇手術或是栓塞,沒有哪種方式有絕對優劣,應依照個人病情與風險評估決定,建議病人多諮詢不同醫師,綜合考量後選擇最合適方案。
看更多:不知道位置的動脈瘤就像不定時炸彈!專家建議6種人要注意 避免崩破時措手不及
這些人是動脈瘤高危族群!定期健檢別輕忽
腦動脈瘤為腦血管壁局部膨出形成的「血管氣球」,一旦破裂恐引發蜘蛛膜下腔出血,甚至導致猝死。廖家麟指出,部分動脈瘤無明顯症狀,常於健康檢查或意外昏倒後才被發現,因此風險族群應特別提高警覺。
不可改變的風險因子包括:
- 年齡:年紀越大風險越高。
- 性別:女性略高於男性。
- 家族史:若一等親曾患腦動脈瘤或蜘蛛膜下出血,風險顯著提高。
而可控制的因素則包含:
-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三高導致血管硬化、增加動脈瘤破裂機率。
- 吸菸、酗酒:長期刺激血管、破壞血管壁彈性。
- 慢性壓力與熬夜習慣:也可能間接加重腦血管負擔。
動脈瘤需等「長大」再處理嗎?觀念正在改變
過去多數醫師建議腦動脈瘤需超過0.5公分以上才考慮介入治療,廖家麟說,但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手術風險降低,愈來愈多患者選擇在病灶尚小時就進行處理,避免「等它變大才行動」的風險。
他也建議,對於非破裂出血而能選擇性治療的病人,還是要與醫師充分討論,權衡手術或栓塞的風險,以及動脈瘤破裂的機率,再決定是否要立即治療。因此,若健康檢查發現腦血管異常,務必與專業神經外科醫師討論最佳處置時機與治療方式。
腦部手術後昏倒原因
至於許小姐為何治療一個月後昏倒?廖家麟醫師表示,腦部動過刀的病人,身體有時會出現反應不過來的情況。特別是在全身麻醉之後,更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因此,他建議腦部手術後的一段時間內,不適合進行劇烈運動或活動。
看更多:61歲女歌手直播異常打鼾猝逝「死因曝」!醫分析打鼾真相 警告:1/3人會瞬間致命
此外,像是潛水、搭飛機等壓力變化較大的活動,也有可能導致術後病人突然昏倒。不過,廖家麟醫師也強調,並非每個人術後的反應都會如此嚴重,還是要視個人的恢復狀況而定。
◎ 圖片來源/翻攝自許藍方IG
◎ 諮詢專家/廖家麟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