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病如親太難 視病猶「朋」他很可以 李正喆守護口腔癌患者33年

在健保制度面臨改制壓力、醫病關係時而緊張的醫療環境中,台大口腔顎面外科資深醫師李正喆,卻用33年臨床實戰走出一條專業不失溫柔、冷靜兼顧人性的醫病共情之路。一般醫師避免跟病人走得太近,沒時間讓病人問個不停,李正喆卻願意跟病人或家屬加LINE,跳過一般大多透過護理師轉達的習慣。
他不一定有空馬上接住病人的求助,但不讓問題隔夜是他對自己的要求。「讓病人心安,病才好得快!」李正喆的經驗值告訴他醫病首要醫心,他鍛鍊了33年的醫術則排第二。
李正喆把看診當作陪病人一段
位於台大醫院西區舊大樓鄰近228紀念公園的口腔外科部,李正喆在診間和手術室移動之間,重複著每一天的日常。來掛他號的患者多數是口腔癌患者,主要為男性;還有一部分患者是吃了預防骨鬆藥卻受顎骨崩壞後遺症所苦,以年長女性居多。有的患者治好了,還常到診間打招呼,真的就像老朋友拜訪他一樣,總是不忘帶來伴手禮,推辭沒有一次成功的。
有的患者離世了,家屬還繼續跟他保持聯絡,過年過節前分享好吃的特產更是常有的事。「這不都是朋友之間才會做的事嗎?」李正喆說,「退不掉就分享同事,拿回家去給我太太,她都笑我說,今年年菜就少買一些,對吧?」
李正喆把病人當朋友看 每個都是一個角色 如數家珍
治療口腔癌患者,不是十天半個月的事,這一陪伴少說也是幾年的往來。而他的青春就這樣流轉著:年輕時把在他院服務的牙科太太娶進門,婚後夫婦在各自奔忙醫院的日常中,接連迎來兩個兒子圓滿了小家庭。如今兒子們也都追隨夫妻的腳步,已成為醫師新血。同時間他的患者人生也在變動。「我把他們的生命歷程看在眼裡:小趙抱孫變阿公了,總是陪媽媽看診的小芳本來是個大學生,突然有天送我喜帖。阿永哥的愛狗上個月離世了,難怪心情很不好……」。
看更多:仁心暖醫張瑞文:醫者父母心!盡力救不留遺憾 爭取用藥挽救少女腎臟
李正喆最難忘的阿嬤病人故事
李正喆臉書上分享的96歲阿嬤故事,就是這麼用歲月搏感情來的。阿嬤從八十歲出現顎骨壞死後遺症來找他,從每個月來看診到三個月看診一次,阿嬤的孩子看她治得差不多好了,李正喆也建議家屬不用再來「話聊」了,有不舒服再來就好。然而阿嬤總會說嘴巴這裡感覺怪怪的,不舒服,「拜託帶我去看李醫師好不?」
就這樣和阿嬤往來了十多年。有一天本該出現的阿嬤沒來診間,家屬LINE通知他阿嬤因為肺病住進台大病房,什麼都不想吃,「我只好跟她說李醫師有交待要吃這個營養品,她就會勉強吃一點,好有用喔!」
他知道後,想辦法抽空去病房探望,阿嬤一見到他,笑了起來,還一手握他的手,另一手扣著他的手臂說「你來了,真好,真好。」他感覺阿嬤還有握人的力氣,應該可以平安過這一關。沒想到10天之後傳來阿嬤離世的消息,每三個月之約就此畫下句點。「一輩子都會記得她對我的信任和溫暖。」阿嬤的這一幕落下了,他有悲傷,但更像充滿了氣力,去治療其他患者,讓他做不到視病猶「親」,至少做到視病猶「朋」的情懷,得以繼續下去。
看更多:北榮名醫姜正愷退休前收「畢業禮物」嘆內外婦兒科四大皆空已經發生
李正喆以不一樣的角度看病歷
也正是這樣以看劇本的角度看患者的人生變化,為他的例行、重複的工作,生出趣味。李正喆說,「這讓我數十年如一日的看診日子,鮮活有趣起來,早已超越冰冷無趣的醫療器械。」今天工作結束就想著明天會見到哪些老朋友,因為在乎,看病歷對他來說是閱讀人生,從來不是無趣的事。
看更多:「醫師你是我的守護神!」陪伴30年藏洋蔥 鄭集鴻:醫病關係比親情更緊密
李正喆把醫病關係視為另類「治理」
患者對醫師的期待,主要是希望治好病,而能跟醫師感覺很「親」則是附帶的,李正喆為什麼肯把私人時間給病人用,會不會太辛苦?有人甚至認為他讓患者加LINE的做法是給自己找麻煩,失了界線。他卻認為透過開放的聯繫管道,更能好好地處理患者突發的問題,像是「李醫師,我爸爸這裡突然腫起來,需不需要馬上去看你?」
他說,患者很珍惜這樣的管道,都用在緊急事件上,而降低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的遺憾,也降低了醫療糾紛的可能性。「會送長輩圖、行銷訊息的人,有,但少之又少,沒有你想像中的嚴重。」他打算這樣繼續這樣治理他的醫病關係。
李正喆也曾叫患者住嘴「聽我說!」
李正喆能和患者拉近距離的本事,不是天生就會的。「我年輕時也曾叫患者住嘴,聽我說!」而話一說出口,診間的空氣瞬間冷到不行。患者不想說,也不想聽,他能收集到的線索變少了。於是他回想起當年他台大的啟蒙恩師韓良俊,看他同是台南鄉親,特別推薦他到兄長韓良誠在台南市區開的老字號「韓內科」診所去見習的往事。
「重點不是學治病的技術,治病在台大看就好了,要去觀察韓醫師是怎樣問診的。」韓教授叮嚀他。「為什麼變瘦了,沒辦法好好吃飯,對嗎?我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幫助你……」「今天很有精神,有什麼開心的事要告訴我嗎?」他果然看見了醫師的溫度,卻不是一時能學得來。
李正喆看診要先看人 再看病
後來李正喆頓悟了。有句話說「相由心生」,他提醒自己,不要一下子就進到病人的疾病裡,而是先了解這個人,再往前追溯,是什麼讓患者生病的?飲食習慣、生活環境、運動或是任何新增的行為都可能是重要線索。有時壓力會拉垮免疫力,免疫力一崩,病也很難好。這些看起來是醫師問診的基本功,但問的方式就巧妙各不同。他證明當他轉念,把患者當作朋友,患者打開心房就願意說,也願意聽。他給的醫囑就像朋友叮嚀,而不是長官交付命令,患者更善待自己的身體,病程就能朝好的方向去發展。
當然也有戒不掉菸酒或檳榔的人,背著他偷偷做,又愛面子,一直否認。這時李正喆會稍微示弱地說:「我能力有限,你要不要換個醫師幫你看,會不會比我更有效?」
一路走來,李正喆更覺得醫師的養成過程裡,一定要加入心理學,他說,「懂人心,加上一點勸說和引導的策略,醫病關係沒有那麼沉重可怕。也能讓年輕醫師早一點開竅。」他強調,真正要被照顧的,不只是病,而是這個人。
李正喆是口腔醫界的JJ 更是暖男
流行音樂界裡的「JJ」林俊傑,以音樂影響很多人。而李正喆的英文名字縮寫也是JJ,他也正在發揮所長,影響很多患者及醫學生。目前他除了動手術、看診,擔任副教授帶學生,還有一個有空就想做的志業:演講,針對藥物相關顎骨壞死(MRONJ)案例,不斷透過醫療年會和應邀演講的場合,倡議如何在患者投藥前先做口腔相關防護療程,降低後遺症發生的可能性。這需要跨科合作與牙科預防評估。他已收治超過1300例相關病人,仍不厭其煩地在骨科、內科、腫瘤科間奔走溝通。他說:「我不是想紅,是希望少一點病人受苦,我記得他們痛苦的表情。」
看更多:第34屆醫奉獎/上帝的幽默引領 埔基醫師張常勝走出一條破除自我設限的路,貼近病患需求
◎ 圖片來源/李南燕攝.翻攝自李正喆臉書
◎ 諮詢專家/李正喆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