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新郎吃隔夜菜+雞瘟肉竟肝衰竭 百人捐血救不回!醫曝血漿置換術成功率

中國山東省一名28歲的準新郎,在結婚前3天因食物中毒引發肝衰竭不幸離世。不過他的病情發展離奇,本以為是吃了染雞瘟的雞湯惹禍,後來又爆說是因為新郎自己亂吃藥卻吃到「致命組合」。不過醫師看過大陸報導卻覺得怪,因為即使雞得了H5N1病毒,肉煮熟後病毒就死了並不會傳染人,而所謂致命組合的藥也不會致肝衰竭。
準新郎食用疑似含禽流感病雞及含大腸桿菌隔夜菜
這則新聞在當地引起大震撼,因為許多民眾聽說準新郎急需血漿置換,有上百位熱心民眾湧到捐血站要捐血給他。根據陸媒報導,這名準新郎在4/28帶著未婚妻回老家準備結婚,爺爺殺了家養的雞和冰箱冰了72小時的隔夜滷肉做了家族晚餐。
第二天準新郎突然出現發熱及頭痛症狀,他自行服用阿莫西林,布洛芬及板藍根等藥物,體溫降至正常,後來他眼睛和皮膚變黑黃,即黃疸現象卻誤以為是曬黑了,6天後他又出現腹脹、全身倦怠乏力等症狀,自行服用益生菌及五石茶,發現尿液呈暗茶色,2天後他陷入昏迷送醫,才知道原來是肝衰竭,合併肝性腦病變、急性胰腺炎而送醫急救。
為什麼準新郎會出現這樣緊急危況?家屬懷疑是聚餐食用的雞肉可能未徹底煮熟,或雞染了H5N1瘟雞,也或許是雞吃了有毒物質,而準新郎雞肉吃得特別多而導致中毒。
亂吃藥吃到「致命組合」?
但是又有人說,布洛芬和阿莫西林是「致命組合」,兩個都會導致肝病變所以導致肝衰竭,另外,他當天吃的隔夜滷味亞硝酸鹽超量5倍、大腸桿菌數也超標10倍,都可能是引起他急性肝衰竭的原因。
後來醫院為準新郎進行血漿置換術,每天都要用血數千C.C.,家人分別捐血不敷使用,熱心民眾為準新郎在網路上徵求愛心捐血,雖然引來上百位熱心民眾熱情捐血,但是準新郎從5/7進ICU後,撐了1星期,就在5/18他原訂婚期的前3天,不幸過世了。
醫:布洛芬和阿莫西林與肝衰竭無直接關聯
面對這則令人惋惜的新聞,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教學部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李宜恭指出,報導中有諸多錯誤的資訊。他表示,文中提到布洛芬和阿莫西林是「要命組合」,布洛芬會傷肝,但事實上布洛芬是一種非類固醇止痛藥,主要由腎臟代謝,與肝臟並無直接關聯。
李宜恭進一步解釋,至於阿莫西林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第一線抗生素,與肝衰竭也沒有直接關係。一般民眾常聽到的傷肝止痛藥,主要是指普拿疼等藥物,它是由肝臟代謝,但也需要大量服用才可能產生肝毒性。
血漿置換術專治「怪病」不只洗血,血漿1:1置換
至於院方採取血漿置換術為準新郎治療,長庚醫院腎臟科教授陳永昌說,在找不出病因或疾病新藥未開發前,「血漿置換術」可快速清除體內毒素,預防人體傷害,是新興疾病的救星!在過去新冠肺炎尚未開發出抗病毒藥物前,國內多家醫院採取血漿置換術救回了不少民眾。
陳永昌說,因為血漿置換術可以把血中含有毒素的血漿分離出來棄置,再以1:1的方式用健康乾淨的血漿置換,就有機會救回一命。他說明,中毒或是感染時,身體內不只是有毒素,還有感染的毒素、細胞激素、寄生蟲或是病毒、細菌,再加上感染時人體免疫反應的一連串變化,血中充滿各種有害物質。
血漿置換術可將病人的血液流經透析器,讓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送回體內,而帶有病毒與發炎因子等毒素的血漿,被含有類似樹脂材質的吸附器吸附,整個分離、丟掉。再輸入他人捐贈之新鮮血漿。現在對於病患可能罹不知名新興疾病,或是血液疾病和肝臟爆發疾病時,血漿置換術都可以做為緊急的替代療法來救命。
看更多:「這治療」是重病治療救星,洗血能救命?肝病、血液病和不知名怪病爆發都靠它
血漿置換術治療急性肝衰竭 仍有風險與限制
歐洲的大規模臨床試驗顯示,採取連續3天、每天8至10公升的大容積血漿置換,可將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從47.8%提高到58.7%,也就是仍有近半數的病患面臨治療失敗的風險。而且洗肝治療主要是為了爭取換肝手術的時間,如果最終沒有合適的肝臟捐贈,仍有可能搶救不及。
不過陳永昌也提醒,因為治療過程中,需輸入大量他人的血漿,所以可能會發生急性過敏和慢性傳染病,或對他人血液產生過敏等問題。
正確用藥觀念與食品安全意識刻不容緩
而對於該位病患自己亂吃藥,雖然他吃的藥不像媒體說的,是肝衰竭的致命組合,但是李宜恭提醒,出現不適症狀不能亂服用藥物,尤其是抗生素是一定要經由醫師依照感染的細菌開立,否則抗生素將體內壞菌好菌「通殺」,反而讓身體變成一個更容易被感染的空間,猶如向更多細菌敞開大門,引起更嚴重的感染。
目前台灣民眾的用藥觀念已逐漸提高,不會輕易亂服藥物。但仍要注意小孩誤食成人藥物的案例,因為兒童體重較輕,服用過量的藥物更容易造成中毒。一般容易引發此類問題的主要是止痛藥,例如美國常見的普拿疼或阿司匹靈。以普拿疼為例,成人要服用16顆500毫克的藥錠才可能中毒,但對於新生兒或1歲以下幼兒而言,服用1至半顆就有中毒的風險。
食物中毒不只上吐下瀉,也有致命風險 注意食安
此外,去年國內發生米製品腐壞引發急性食物中毒的事件,也凸顯出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李宜恭提醒,雖然大部分的食物中毒不會造成致命的後果,但如果感染致病性高的細菌,如「O157出血性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等,仍有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因此要留意病從口入,勿吃不新鮮的食物,每一口都要當心。
看更多:吃飯變吃毒?米飯裡隱藏致癌砷,恐增皮膚癌肺癌風險!3種煮飯法排砷
◎ 圖片來源/翻攝自微博
◎ 諮詢專家/李宜恭醫師.陳永昌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