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驅五毒」真遇蛇!台灣人最常被「這2種蛇」咬 醫籲勿用嘴吸毒

端午節在古代有「驅五毒」的習俗,毒蛇是五毒之一,宜蘭縣消防局每年接到的捕蛇案件達上千件,5~11月是龜殼花和赤尾青竹絲活動的高峰,宜蘭羅東博愛醫院發現近期蛇毒血清用量變高,呼籲民眾登山時提高警覺,被毒蛇咬到別用嘴吸傷口的蛇毒。
龜殼花、赤尾青竹絲 最常出現
古代端午驅五毒的「五毒」,指的是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疾病管制署指出,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約有979人被毒蛇咬傷,平均每年需要消耗2660劑蛇毒血清用來解毒,其中有82.9%是抗龜殼花和赤尾青竹絲的蛇毒血清,11.3%是針對雨傘節和眼鏡蛇。
看更多:夏天蛇類脾氣暴躁!7招避免蛇咬傷 中榮創新預測系統避免蛇傷截肢
羅東博愛醫院藥師徐憶芬指出,蛇毒血清的主要成分是免疫球蛋白,也就是抗體,注射到被毒蛇咬傷的傷患體內會與蛇毒結合,可以緩解中毒症狀,國內的蛇毒都是由國內唯一可產製蛇毒血清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生物製劑廠製造。
台灣常見毒蛇有6種
羅東博愛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許智翔指出,蛇毒的毒素依照不同種類的毒蛇,分為出血性、神經性兩大類,各有不同的症狀。
出血性毒蛇:龜殼花、赤尾青竹絲,是最多國人被咬到的毒蛇品種,被咬傷會產生劇烈疼痛,灼熱感明顯,傷口周圍皮膚可能從紅腫變成發紫,有瘀青或起水泡。百步蛇也屬於此類,毒性比前2種更強,需要專用的蛇毒血清解毒,被咬傷會有局部劇烈疼痛、皮下快速腫脹、皮膚表面會出現多個大小不一的水泡和血泡,咬痕會持續滲血。
神經性毒蛇:雨傘節、眼鏡蛇,被咬傷的咬痕不明顯,會有麻木、無力感、全身手腳無力、走路不穩、吞嚥困難、眼皮下垂、呼吸衰竭、頭昏、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混和性毒蛇:鎖鏈蛇,被咬傷的症狀有局部腫痛、瘀血、水泡、血泡或局部壞死,若有全身性出血症狀,會比局部症狀明顯且嚴重,少數嚴重的人會發生出血性腦梗塞、休克、意識障礙。
看更多:夏季蛇出沒!被蛇咬別打蛇、吸傷口,先做「1動作」!4大NG行為母湯哦
打草驚蛇避免被咬
許智翔說,毒蛇喜歡出沒在山間、雜物間、農舍、小屋等陰暗處,如果民眾家中有不常走動的陰暗角落應該定期清理,進入時要先開燈、持棍棒進入並敲打地面或周圍物品,到野外踏青時避免穿無袖衣物和短褲、拖鞋,以免被咬傷。疾管署提醒,夜間、日出、下過雨後,是蛇類容易出沒的時機,此時走進樹叢、草堆一定要「打草驚蛇」。
許智翔建議民眾,萬一不慎被毒蛇咬傷,要盡快透過毒蛇身上的顏色、花紋、長度辨識毒蛇種類,千萬不要抓蛇,萬一辨識不出來就盡快送醫,傷口可以先用彈性繃帶或毛巾包紮,但不要綁死,也不能綁止血帶,更不要切開傷口以免造成二次感染,也不可以用嘴巴吸傷口的毒液。
咬傷後不可冰敷
疾管署還呼籲民眾,被毒蛇咬傷後要盡快脫去身上的飾品,保持冷靜,不要冰敷以免組織壞死,不要喝刺激性飲料和酒精,以免加速毒液再全身循環,全國有195家醫院備有抗毒蛇血清,名單公布在疾管署「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網頁。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衛生福利部全國解毒劑儲備網.宜蘭羅東博愛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