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容易得新冠?研究發現較高風險 原因曝光

新冠疫情期間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感染風險較高。根據萬芳醫院皮膚科醫師沈孟暵領導的研究,分析超過24,000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數據後發現,不分性別和年齡層,患者感染新冠的機率均高於一般人口。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感染新冠風險升高的三大原因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患者皮膚又乾又癢,有時還會紅腫、脫皮。沈孟暵指出,研究分析超過24,000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資料,發現不論性別或年齡,這些患者感染新冠的機率都明顯高於一般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 異位性皮膚炎會導致皮膚保護力減弱,患者的皮膚容易破損或乾燥,形成如同城牆裂縫的弱點,讓新冠病毒更容易從這些「破口」侵入人體。
- 異位性皮膚炎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患者的免疫細胞有時過度活躍,反而可能降低對抗病毒的能力。
- 皮膚發炎會減少表面的有益菌群,失去這層自然保護,病毒更容易在皮膚表面停留並入侵。
看更多:中醫博士大推1物防新冠肺炎!防感冒、邪氣感染 清熱解毒、增抵抗力
不同治療方式對感染風險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杜避炎治療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相較於使用口服或外用類固醇治療的患者,感染新冠的風險較低。沈孟暵補充說明,研究也發現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或肥胖等慢性疾病,會進一步提高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感染新冠的風險。
然而,這項研究中傳統免疫調節劑以及小分子藥物的比較樣本數較少,無法產生完整的研究結果。未來隨著更多數據的收集,研究團隊希望能進行更全面的比較分析。
看更多: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怎麼辦?6招止癢保養法超有效 這樣洗澡、擦乳液才對
現代治療選擇為患者帶來希望
雖然異位性皮膚炎是個令人困擾的疾病,但沈孟暵強調,隨著醫學進步,現在已有多種有效的治療選項。對於輕微患者,可使用外用藥膏控制症狀;而嚴重患者則可考慮口服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來穩定病情。特別是小分子藥物(例如:喜繽果)或生物製劑,已被證實能有效穩定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隨著醫學研究的持續進展,未來將有更多治療選擇,幫助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和生活品質。
沈孟暵表示,希望透過這項研究,不僅能提高人們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感染風險的認識,也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參考依據,最終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管理。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沈孟暵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