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孩子被霸凌了 家長選擇不理會 還是接住孩子的恐懼?專家曝實際情況

孩子求救訊號-先同理不批評-身心科診所諮商

李南燕 整理 2025/06/16 16:09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爸,我被好朋友群組剔除,我又沒有做錯事,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孩子心情不佳,向家長抱怨時,你的應對是「小事一件,不要理他們就好。」還是「我們一起來找答案?」專家揭露,多數家長在第一時間會覺得這是小事情,阻斷了孩子進一步溝通的意願。孩子以極端方式解決問題,往往也超出父母的想像!

 

振芝映煦心身醫學診所醫師蔡佩蓁指出,多數的家長在接到孩子反映挫折的第一時間,的確多數是無法同理孩子的。主要原因不是不關心孩子,而是兩代成長的環境相距甚大!目前的國小學生幾乎可說是網路原生代,社群媒體很早就跟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生活沾上了邊。即使父母約束了孩子的上網時間,但孩子對於自己在網路上的形象,期待被看到,期待被了解。他們在意的程度,超越大人的生命經驗。更不是父母或師長一句「別理他們」,就真的沒事了。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蔡佩蓁說,每年6月第三個星期五為「國際停止網路霸凌日」(Stop Cyberbullying Day),提醒世人要正視青少年在數位時代中所面臨的隱形風險。而社會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也可從幾個月前在Netflix推出的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一鏡到底地描繪青少年在面對同儕排擠、網路言論攻擊時的無助與掙扎的諸多情節,為何能引發教育現場與家庭普遍共鳴,可得到一些答案:「怎麼跟我孩子說的問題那麼像!」

看更多:愛雅童年被霸凌竟是這原因!皮膚有這徵兆不單純 白斑迷思大破解

 

五大青少年心理警訊

真實生活中,蔡佩蓁表示,青少年面對同儕排擠、網路攻擊時的無助與崩潰,通常會透過以下幾種方式表達:

  • 反覆用「我沒事」淡化情緒。

  • 對性別、外貌、身分認同產生強烈焦慮或否定。

  • 社交行為明顯改變,長時間沉迷特定網路圈。

  • 言語或情緒出現冷漠與敵意交錯的矛盾。

  • 明顯疏離家庭與原本支持系統。

 

蔡佩蓁說,這些不一定顯示孩子生病了,但都值得家長或師長聽見與理解。先接住孩子發出的訊息,再一起想想,下一步可以怎麼做。

看更多:孩子被霸凌怎麼辦?心理師推教戰守則:先在家裡演練「這個」有助於變勇敢一點!

 

家長可以怎麼做?3個實用建議

蔡佩蓁建議,家長再怎麼忙碌,一定要先忍住不耐煩的個性,對於孩子發出的訊息,可以這樣做: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 先聽再說:孩子情緒高漲時,先以同理心建立安全感。

  • 從細節切入:用生活中的小事打開對話。不要只針對孩子一個人。

  • 求助不丟臉:困擾超過2周,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蔡佩蓁說,父母的支持,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護因子。遇到了事情,自然也比較願意說出來。她的門診曾經出現國中生電話求助,但受限於未成年,只能建議對方找家長陪同。然而孩子卻無力地回應說「我不想讓我爸媽知道,他們都覺得發生在我身上的困擾是小事……」。於是,站在法令和想要幫助孩子的心一起衡量,有時透過學校諮商老師向學校反映,再婉轉請家長協助帶孩子去看身心科醫師,家長多半都會聽學校的建議。

 

蔡佩蓁說,有時是孩子不想去看身心科,怕被異樣眼光對待,或是被貼標籤。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是可以先掛門診的。當孩子尚未願意就醫,家長也可先求助於專業醫師,再一同想出更好的辦法,讓孩子能說出心中的苦與不安。

看更多:郭泓志曾被網路霸凌!靠他度過人生低潮 抒發壓力這樣做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資料來源/蔡佩蓁醫師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