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成絕響 鄭愁予去世!妻5年前去世陷憂鬱失智

丁彥伶 報導 2025/06/16 18:08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知名詩人鄭愁予於6/13在美國離世,享耆壽91歲。鄭愁予曾先後在多所大學任駐校作家、詩人和榮譽教授,經常往返台灣和美國,但自5年前相伴多年的妻子去世後,他疑似因此有失智傾向而不再返台。醫師表示,喪失伴侶的喪慟需要特別注意,因為它可能引起憂鬱症,影響身、心,並讓人快速退化,遺族治療需重視。

 

鄭愁予為民族英雄鄭成功第十一世孫,1933年出生於山東濟南,後隨擔任軍職的父親到台灣。不過他1968年前往美國深造,客居美國37年才於2005年返台,先後擔任國立東華大學第6任駐校作家、金門大學講座教授、東海大學終身榮譽講座教授。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90歲李富城讀碩士克服失智 每天騎車13公里!醫師都佩服他做到大腦活化6關鍵

 

國際級詩人 「錯誤」一詩廣為傳唱

鄭愁予曾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及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香港大學等知名學校教授中華現代文學,是國際級的詩人。他的新詩「錯誤」90年代就被編入課本,詩裡「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傳唱千里,他的作品傳遍華人世界,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也先後將其作品編入華文教材,影響力相當大。

 

妻子過世5年後 鄭愁予長居美國不再返台

鄭愁予多年來於美國和台灣往返工作,不過,5年前鄭愁予妻子余梅芳在美國過世後,家屬說他因老伴過世受刺激有失智傾向,加上年歲已大,身體狀況不適合長途搭機,此後即長居美國不曾再返台,卻傳出他心臟衰竭去世的消息。

 

喪親悲痛 憂鬱半年內也應就醫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張舜欽提醒,喪失伴侶的「喪慟」需要特別注意,因為它可能引起憂鬱症,影響身、心,並讓人快速退化,遺族治療需重視。

 

張舜欽表示,過去認為喪親的人如果半年內出現的憂鬱情形視為是悲痛、可以接受的部分,但後來發現其實光是在半年內的憂鬱悲傷可能會變成真正的憂鬱而且造成長久的影響。現在在第五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已經把這項說法拿掉,意思是說只要喪慟、失去親人之後,憂鬱的狀態非常嚴重,不能視為合理,而是應該就醫。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喪親者出現自殺念頭 符合憂鬱症篩檢

張舜欽指出,實際狀況嚴重到譬如說已經有自殺的念頭,就符合憂鬱症的狀況,需要去做憂鬱篩檢,例如老年憂鬱量表,周遭的親人可以去注意。憂鬱症最常見的狀況是他原本有興趣的東西不再有興趣,本來會去做的事情不再去做,甚至會有「人生無望感」、想去死,都是高風險症狀。

 

「喪偶」是人生最大壓力來源 高風險須多注意

張舜欽表示,喪偶是人生最大的一個壓力來源,另外,老年人還很容易會因為自己的孩子或是好友們離開而出現「喪慟」。親人要多注意、多陪伴,多帶他出門走走,多聆聽、傾聽,讓他講話,多一點人在旁邊關懷。

 

生理作息大亂 營養不良惡性循環

張舜欽說明,為什麼喪慟這麼嚴重,可以想像喪偶者相扶持40、50年,甚至是60、70年的老伴離開了,不只傷心,生活作息一定也會整個大亂。所以除了心情的安慰,很重要的是要怎麼再幫他們找回規律的作息,回到他原本的作息。

 

老年喪親者常見的是他們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例如因為比較不想出門,就比較不動,食慾下降,腸胃蠕動也不好。吃得少,營養就更差,甚至影響到身體出現甲狀腺低下、維生素B12缺乏等,導致像憂鬱跟失智的狀態。

看更多:現在開始存!5資產讓你獨老不孤老 7指標揪「失志症候群」甩厭世感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營養不良影響腦部 易陷入惡性循環

張舜欽指出,吃不好會造成營養更差,進而影響到整體的營養素,大腦和內分泌不平衡,導致出現類似憂鬱的情形。所以不要以為至親去世半年內身、心不寧、傷痛等反應是正常現象,但其實缺乏這些營養素,就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心情、活力都會更差。

 

如果真的發現整體功能在往下降,而且他原本有興趣、從事的事情完全都不做了,可能就真的會進到失智或是憂鬱,應該轉介到身心科、老年醫學科或神經科,讓醫師再去做評估,看整體功能下降是否有可逆性的營養素問題。

 

睡眠問題常見 藥物可緩解

張舜欽表示,喪偶者通常都會有睡眠問題,甚至會一直驚醒。他臨床上照顧過很多末期病人、臨終病人,發現經常陪伴這些病人的家屬,在病人去世後半年內也變成他的病人,而這些家屬最常見的是有很多人出現睡眠問題。

 

臨床上他會給喪親的病人家屬需要時給予一些助眠藥物、抗憂鬱藥物,陪伴他們度過這段時間,再慢慢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否則如果沒有去注意,臨終病人的老伴,很容易在喪偶後出現體力跟心智能力下滑,因此在長者配偶或至親離開的半年內,醫師和家屬都要特別關心他們。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遺族關懷協會可求助 避免身心衰退

張舜欽說,許多像鄭愁予這樣,80、90歲喪偶,後來沒幾年也高壽去世,雖然大家會覺得「老了、死亡都是必然會發生」。但或許在他們喪親後立刻就提供幫助,避免他們因喪慟刺激而影響心理和身體健康,在長者的最後幾年生命中,或許能有更快樂的餘生。

 

張舜欽說明,現在不論是國內外,醫療院所慢慢都有「喪慟服務」或「遺族關懷」。特別在末期病人的整合醫療裡面,關注到末期病人或老年人的陪伴者,在末期病人離開後,他的家屬也要特別小心一起照顧到,可以預防他變成下一個病人。

 

他說明,目前國內也有蠻多遺族關懷的協會,可以就近尋求協助,像醫院的安寧病房會有哀傷關懷志工、靈性關懷志工,提供喪慟服務、遺眷關懷,可以讓遺族慢慢回到原本正常生活,做「全人全家的照護」才能讓生命最後一程圓滿無憾。

看更多:不能再瘦了!55歲具俊曄為大S暴瘦超過10公斤?專家籲要逐步這樣補回來

 

◎ 圖片來源/翻攝自鄭愁予臉書
◎ 諮詢專家/張舜欽醫師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