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伊科病毒是新生兒殺手 重症死亡達8成,今年已7重症奪4命

丁彥伶 報導 2025/06/17 18:54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疾管署公布,上周新增2例腸病毒重症死亡及1例腸病毒重症,均為新生嬰兒。今年累計已有7例腸病毒重症(含5例死亡),重症病例數創6年同期新高。值得關注的是,今年腸病毒疫情以新生兒為重災區,全因伊科病毒11型發威。羅一鈞指出,今年重症個案中,新生兒就占5例,均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且已造成其中4例死亡,形成大小孩腸病毒個案少,但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疫情卻嚴峻的反常現象。

 

伊科病毒特別容易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指出,新生兒可能經由胎盤感染、產道感染或產後感染等途徑被腸病毒傳染,常見症狀為發燒、活動力下降、喝奶量減少。其中伊科病毒特別容易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重症表現包括心肌炎、肝炎、腦炎、腦膜炎和新生兒敗血症等。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2025新冠症狀:喉嚨痛、拉肚子是確診?6招最快好+自救方法懶人包

 

楊生湳警告,這次的伊科病毒跟過去面臨的腸病毒71型完全不同。目前台灣似乎沒有聽到71型的流行,他認為應該是腸病毒71型疫苗發揮了一些功效。

 

伊科病毒來勢洶洶 醫師也措手不及

楊生湳提醒,伊科病毒的特殊表現與腸病毒71型直接攻擊腦幹、腦膜不同,它會先攻擊新生兒的肝臟、心臟或腎臟,再回頭攻擊腦炎,在一天之內就迅速發展成敗血性休克,來得又凶又猛。即使在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醫師也措手不及。

 

楊生湳強調,預防是最重要的方法,減少腸病毒的曝露,才能避免小朋友即使救回來也出現合併症的情況,這不是台灣所有關心下一代健康的人樂意看到的。

 

楊生湳提醒,若一般的區域或地區醫院接觸到從診所、婦幼醫院轉來的病人,出現新生兒以敗血症為第一個症狀、休克狀況時,醫師一定要高度警覺。伊科病毒不會像一般腸病毒會出現皮疹、口腔潰瘍破洞等症狀。若疑似新生兒敗血症,甚至血壓低下,引起肝炎、猛爆性肝炎,或心肌症狀,最後攻擊到腦炎時就相當嚴重了。

看更多:以為疫情過沒打疫苗 80歲翁咳嗽3天變新冠心肌炎!新冠特別門診、中醫清冠一號掃碼找診所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快速診斷及時治療 力求「新生兒一個都不能少」

楊生湳明確表示,這些重症表現要儘速轉到醫學中心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伊科病毒11型的病症來得又快又猛,除非非常有經驗的新生兒科醫師才能在一天內快速診斷。所幸台灣已引進非常好的快速PCR診斷技術,可彌補科學化診斷、實證醫學,儘速診斷出PCR的腸病毒感染,並使用健保給付的免疫球蛋白。只要診斷速度夠快,及時使用免疫球蛋白,在台灣少子化的情況下,仍可將每一個小朋友健康地帶回社區。

 

今年腸病毒反常,雖然遲遲未進入流行期,但是卻出現伊科病毒11型這個有新生兒頭號殺手之稱的腸病毒!羅一鈞提醒家長千萬當心,2018年國內也曾爆發一波新生兒伊科病毒11型疫情,造成8重症、7死亡,重症致死率超過八成。

 

他提醒要杜絕新生兒感染,從媽媽孕程後段時間就要注意,產前兩周到一個月不要出入人潮多的場所,家有孕產婦和新生兒最好謝絕訪客、親朋好友對新生兒勿抱抱親親,以免造成傳染。

 

孕婦預防伊科病毒,不出入人潮多的場所、產前14天有呼吸道症狀、疲累和肌痛等症狀要告知醫師。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楊生湳表示,媽媽感染伊科病毒11型最多只會出現流鼻水、覺得特別容易累,幾乎無法把症狀和感染腸病毒畫等號。由於媽媽感染後要一個月才會產生抗體,如果媽媽是快生產才感染,新生兒幾乎完全沒有抵抗力。

 

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後,幾乎沒有招架之力,楊生湳提醒,目前發現垂直感染腸病毒的媽媽雖然還在感染中,但她卻可以透過母奶,將自己的產生抗體從母乳中成為分泌型的抗體。

 

這個抗體非常珍貴,因為分泌型抗體進到寶寶肚子後,抗體可以直接通過腸細膜進到寶寶體內裡面進行保護。所以即使媽媽已經確診腸病毒,他們還是建議媽媽餵母乳,雖然不適合直接哺乳,但可以透過擠出母乳餵食的方式,把抗體傳送給新生兒。

看更多:「腮腺炎」流行季來臨!醫師揭露病毒4大傳染途徑 2空間更需警戒

 

◎ 圖片來源/丁彥伶攝.疾病管制署提供
◎ 諮詢專家/楊生湳理事長.羅一鈞發言人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