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林芳郁失智症夜走30公里!「防遊走變走失」有技巧

75歲名醫林芳郁傳罹患失智症5年,其妻林靜芸書寫照顧心路歷程出書分享,提及家人曾陪他在大安森林公園繞行30公里的驚人距離。醫師指出,失智患者常見遊走行為,遊走可能演變成走失,照顧者可陪伴聊天,轉移其注意力,再引導回家。
曾任3所醫學中心院長、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在從亞東醫院退休之後不久,就出現失智症狀,他的妻子、知名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將照顧心路書寫成《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並將在台大醫院成立「林芳郁教授醫學教育衛生基金會」,盼支持年輕醫師,為處境艱困的外科增添薪火。
看更多:心臟權威林芳郁驚傳失智 名醫妻林靜芸為其完成作育英才願望
林芳郁術德兼修,桃李滿天下,不少後輩學生得知他罹患失患症一事皆表關心,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醫學組組長沈政男醫師就在臉書上發文表示,他只是看了幾頁這本書的試閱版就非常震撼!顯然,台灣社會對失智照顧依然相當不熟悉,即使是名醫身分的家屬,在照顧過程裡也會跌跌撞撞、吃盡苦頭,而百感交集。
心臟外科學教授變成大孩子 每天練習國小算術
沈政男說,看到書上描述的失智後表現,很難想像當年那個在講台上教我們心臟外科學的教授,竟然成了一個每天練習國小算術的大孩子。他的太太林靜芸醫師一度懷疑真的是失智嗎?
書中說,有一天林芳郁早上不願起床,怎麼叫都不起來,就這樣躺了1天1夜,不吃不喝,家人只好接續在旁陪伴,但不知怎麼,第2天卻發現他走出家門,不知去向,直到半夜才自己回來。
晚上8點走到凌晨4點 大安森林公園走30公里
後來林芳郁的遊走行為越來越嚴重,家人的處理方法是陪他出去繞,最高紀錄曾經從晚上8點走到凌晨4點,繞行大安森林公園不知多少圈,總共走了30公里。看到這裡,沈政男說,他真的難以置信!
醫師作家與教授擦肩而過 她擔心老師迷路了
精神科醫師作家吳佳璇曾於台大醫院服務10多年,她也感性發文說,謝謝林靜芸醫師,將林芳郁老師的故事說出來。她說,林教授從亞東醫院退休不久,耳聞健康出狀況。有一天,她經過新生南路、信義路口,突然看到老師一個人過馬路,與她擦肩而過,她卻不敢貿然打招呼,忖度他應該不會記得自己,還是別讓老師尷尬。
然而身為失智者家屬,吳佳璇說,她又擔心,萬一林芳郁是迷路,她怎能放著不管?應該想辦法送他回家才對。等到下個紅綠燈,看見一個人急急忙忙衝向老師,心裡才鬆了口氣,「應該是陪老師出門的人」,便繼續站在對街,目送老師走遠。
看更多:近50%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權威研究證實:2關鍵有效防失智
醫:失智患者躁動、遊走、走失是連續性表現
對此,沈政男表示,遊走是失智患者常見的行為心理症狀(BPSD),一般都是先有躁動,可能有什麼不舒服,或者有什麼需求,於是有一個驅動力要往外走,但又沒辦法形成具體計畫,於是就變成了遊走,而如果自己回不來,就會變成走失。他說,躁動、遊走、走失是連續性的表現,但臨床上經常被切開看待。
找出遊走行為背後動機 轉移注意引導回家
沈政男解釋,遊走行為可能是因為想回家、尋找已故親人、擔心與害怕什麼事情、以為自己還在上班,或有什麼事情必須外出去,甚至是肚子餓、哪裡不舒服,卻無法表達等等。了解這些原因後,照顧者可以針對性地處理,例如透過轉移注意力、利用定向感不佳的特點引導回家,而不是無止境地陪他遊走。
沈政男舉例說,比如,如果出去遊走是以為有個病人需要開刀,就跟他聊看看,病人是什麼疾病?現在怎麼了?該怎麼處理?然後安撫說:「喔,我交代你的某某學生,最好的心臟外科醫師幫忙處理,你可以先回去休息。」
看更多:綜藝大哥爆「睡夢中打老婆」!醫:恐退化失智 背後原因曝 3症狀快檢查
如果好說歹說,還是非常躁動,就給予抗精神藥物,但重點是,要找到經驗夠好的失智專科醫師!沈政男說,他觀察到許多失智用藥不當的案例,主因是診療醫師未能釐清躁動成因就貿然加藥。
名醫林芳郁罹失智症,其妻林靜芸醫師分享照顧心路歷程,請看TVBS NEWS影音:
遊走是譫妄要住院?醫揭失智長照3箭
沈政男也指出,遊走行為極少源於譫妄,因譫妄是急性混亂狀態,不可能支持長時間的行走活動。至於失智患者住院,則「百分之九十九沒有必要」!他說,住院通常只是將患者隔離,並無其他實質幫助。書中寫到,林(芳郁)教授曾在醫師建議下住院,但僅5天後就自動出院,因為他每天守在病房門口,讓陪伴的妻子心生不忍。
沈政男說,完整的失智照顧必須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長照三支箭,每一個環節都要兼顧,才能給予病患與家屬夠好的協助,在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的今天,相關資源是必須正視的事。
◎ 圖片來源/翻攝自亞東醫院官網
◎ 資料來源/沈政男醫師.吳佳璇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