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位骨折」1年內死亡率高達2成!醫教你多吃3營養素有效保骨本

隨著台灣人口迅速邁向高齡化,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僅次於高血壓的第二大慢性病。根據國健署資料與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60歲以上的民眾當中,每六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其中女性病友佔比高達八成。
什麼是骨質疏鬆?
東元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張耀元指出,「骨質疏鬆」是一種骨骼代謝異常的疾病,骨骼基本上它每天都維持在動態平衡的狀態,包括生成還有分解,當骨質疏鬆發生時,骨骼密度會變差,骨質結構上會變得鬆散,若想增加骨密度與骨骼強度,就必須要有充足營養、鈣質及維生素D攝取與規律運動。
年齡與性別是骨質疏鬆不可控因素
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的殺手,大多數的病友在骨折前毫無徵兆。中山醫大附設醫院骨質疏鬆防治中心主任林聖傑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因素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是不可控的因素,包含年齡,隨著年齡增長,骨質密度會逐漸減少流失,尤其是在55歲之後。另外,性別也是一個其中的因素,當女生停經之後,骨質密度會快速流失。
高雄秀傳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王登冠指出,大部分的患者是在不小心跌倒,發生骨折之後,才驚覺自己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錯過了提前預防與治療的黃金時機。骨鬆性骨折之後一年當中,將有四成五的人會再次骨折,而且兩次骨折之後的死亡率將大大的提升。
看更多:預防骨質疏鬆!3種人還沒骨折也可用骨鬆藥 13萬人受惠
髖部骨折最危險 一年內死亡率高達兩成
成大醫學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表示,三分之一的女性及五分之一的男性,終其一生將會面臨骨鬆骨折,其中髖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可以高達20%,剩下的至少三分之二患者將面臨失能,這將是全家人的沉重負擔。
彰濱秀傳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俊憲也表示,很多老人家都會遇到這種狀況,尤其是在家裡在廁所門檻絆倒或跌倒,造成手腳或髖部骨折,變成只能臥床,身體狀況經過一次次創傷後,只會越來越差。
看更多:蕭亞軒髖關節開刀5次!醫曝復健過度恐再傷:這些警訊別忽略
高風險族群應積極篩檢 配合長期用藥避免再骨折
吳至行呼籲,如果是高風險族群,應積極接受骨鬆症篩檢,並配合骨折聯合照護服務,接受正確的抗骨鬆藥物的長期持續使用,避免骨折後又再次骨折。林聖傑建議,適當的鈣質攝取,每天1000至1200毫克的鈣,維生素D3則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每天建議攝取800國際單位,另外充分的蛋白質補充也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減少骨質疏鬆的可能性。
看更多:「咖啡配茶」預防骨質疏鬆!大型研究顛覆喝咖啡骨鬆 黃金喝法建議
多攝取鈣質蛋白質 維持運動曬太陽有助骨骼健康
想預防骨質疏鬆問題,黃俊憲呼籲,民眾要多攝取鈣質與蛋白質,讓骨頭生長有原料,盡量多出去曬曬太陽,獲取維生素D,因為骨頭生長不只需要鈣質,如果同時有維生素D,然後一些鎂或是一些其他微量元素的話,骨頭可以長得更好。
專家也提醒,無論是年輕人預防骨質流失、中年族群積極篩檢,或長者進行藥物與營養治療,唯有透過正確衛教、早期介入與持續追蹤,才可以有效延緩骨鬆進展,避免骨折發生。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TV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