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痠背痛全解析:從位置、原因到舒緩方法一次搞懂

很多人都會說「我經常腰痠背痛」,但到底是痛哪裡?為什麼很難好?趕快來看腰痛的12種常見原因,從根本上解決,讓腰痠背痛不再上身。
腰痠背痛是痛在哪?認識背部構造
腰痠背痛其實指的是「下背痛」!根據台中榮總資料指出,下背痛是僅次於感冒的第二大常見疾病,約九成民眾一生中都曾經歷過。想真正解決腰背疼痛,一定要先了解脊椎與腰椎的功能與構造。
人體脊椎由24節脊椎骨與椎間盤構成,依照解剖學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與薦椎。所謂的下背,位置在腰椎第一節至腰椎第五節的範圍,負責支撐上半身重量、協助身體彎曲與扭轉,是核心穩定的重要樞紐。
人體脊椎則具備兩大功能:一是穩固支撐人體軀幹重量,二是提供靈活的活動範圍與柔軟度,讓人能夠行走、彎腰、扭轉自如。
然而,人類採直立姿勢活動,愈下方的脊椎所承受的壓力愈大,因此腰椎特別容易出現退化、拉傷或病變。當椎間盤破裂或骨刺壓迫到神經時,就可能引發下背痛或坐骨神經痛,甚至造成腿麻、無力等神經症狀。
因為下背包括兩側臀部,以及臀部向上延伸到背部肋骨下緣的區域,下背部又由脊椎與骨盆連接,下背痛最好發的位置在第四、五腰椎及第五腰椎至第一薦椎的椎間盤,所以大家常會說成是「腰痛」、「背痛」,甚至是骨盆疼痛。
引發腰痠背痛的常見原因
脊椎的椎間盤有人體避震的功能,而脊椎周圍有韌帶及肌肉連接以加強脊椎,若脊椎、椎間盤、韌帶、肌肉有受傷或發炎,都會造成下背痛。此外,下背痛也可能是因為感染、腫瘤、神經壓迫等原因所導致。
腰痠背痛不只是年長者的困擾,許多上班族、久坐族、甚至年輕人也常深受其害。根據台中榮總的資料指出,腰背疼痛的成因相當複雜,可能來自生活習慣、姿勢不良、肌力不足,甚至是疾病或臟器問題所引起。
據高雄榮總的資料指出,下背痛最常見的情況,是因為長時間久坐、彎腰搬重物或運動傷害,導致肌肉、韌帶或關節囊拉傷。這類「機械性疼痛」約占97%,常在活動時加重,若未適當休息與治療,容易反覆發作,甚至轉為慢性疼痛。
有些疼痛則可能與發炎或神經壓迫有關,例如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坐骨神經,會出現從腰延伸至腿的放射性痛感。此外,像僵直性脊椎炎、感染或腫瘤,也可能造成長期不明原因的背痛。
而某些內臟器官的異常,也可能「轉移痛」成背部疼痛。像腎結石、膽囊發炎、胃潰瘍等,都可能引發腰背不適,若伴隨噁心、發燒或體重減輕等症狀,更需及早就醫檢查。另外,肌少症、肌無力或骨鬆症的患者,也容易出現容易腰痠、易扭傷、走路變慢、易疲倦、背痛、跌倒的症狀。
臨床上,醫師會依照症狀、理學檢查,再透過X光、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等影像學工具,判斷是否有骨刺、椎間盤問題或脊椎腫瘤。雖然這些檢查費用較高,但針對疑難個案,具有重要診斷價值。
腰酸背痛的部位不同,可能是不同的警訊
根據台北榮總的資料指出,腰痛、下背痛的原因很多,包括腰部扭傷、退化性椎間盤、椎間盤突出、骨質疏鬆導致的壓迫性骨折、脊椎狹窄、脊椎滑脫、腫瘤、發炎性關節炎,也可能是感染、男性攝護腺炎、男女的骨盆腔發炎、女性子宮內膜異位、腎結石或腎炎。還可能是主動脈瘤、胰臟炎、膽囊炎、消化道潰瘍,甚至是帶狀疱疹等引起下背痛。
而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的資料也指出,泌尿科病人往往也會主訴有腰痠背痛,因此需要仔細鑑別下背痛可能的原因。
腰痛位置以及可能引發原因
不同位置的腰痛,可能是不同原因引起,以下作介紹:
靠近脊椎中線的下背疼痛
- 椎間盤突出:常伴隨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 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中老年人,疼痛可能隨活動加劇。
- 脊椎側彎或不穩定:會引起脊椎中線的持續不適。
腰部某一側疼痛
- 肌肉拉傷或扭傷:多由單側負重或突然動作引起。
- 骶髂關節炎:疼痛局限於一側腰部,可能放射至臀部或大腿。
- 腎臟問題(如腎結石或腎炎):通常伴隨尿頻、尿痛或血尿。
靠近骨盆的下腰部疼痛
整個腰部疼痛
- 纖維肌痛綜合症:通常伴有全身慢性疼痛和疲勞感。
- 感染性疾病:如脊椎感染,若合併不明顯皮疹,可能是帶狀皰疹,常合併神經抽痛。
- 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常見於中老年人,疼痛突然且劇烈。
看更多:腰痛怎麼辦?專家曝可能與「這部位」相關聯 超簡單護腰操這樣做
10種腰痠背痛的舒緩方式
約有85%的下背痛患者會再次發生下背痛,根據三總的資料指出,雖然大多數的疼痛會自行消失,但是某些人可能會復發。而且隨著年齡增加,或經常彎腰轉身,會導致椎間盤損傷,甚至引起下背神經壓迫疼痛。
但是適當的照顧可以消除大多數椎間盤的問題,建議可以做以下照護:
- 背部開始疼痛時,以冰敷袋來減輕疼痛及腫脹,每小時使用10~15分鐘。
- 兩天後使用熱敷袋或熱毛巾,每次熱敷時間以20分鐘為限,或洗熱水澡。熱氣可以促進血液流通,為患處帶來具療效的白血球。
- 疼痛嚴重時平躺在地上,雙膝彎曲並且把小腿放在椅子或一兩個疊起、有點高度的枕頭上。這樣可以使腰椎放平,緩和腰椎扭曲緊張的背部。
- 下背痛的時候,坐著會很吃力。此時不要坐太柔軟的椅子,建議使用直背的椅子、下背有靠墊支撐。但建議不要長時間坐著,也不要坐在床上。
- 在不會疼痛加劇的狀況下,多多走路。
- 如果疼痛影響睡眠,仰臥時,膝蓋下墊些枕頭。
- 如果側睡,彎曲膝蓋並在兩腿間放個枕頭。不要俯臥。
- 使用止痛藥物,如乙醯胺酚、阿斯匹靈、異丁苯丙酸等止痛藥。
- 壓力常常跟背痛有關,壓力會讓人背部肌肉僵硬、緊張,建議找出緊張的原因,並且避免這種狀況。
- 學習放鬆的方法,可能有助於減輕疼痛。練習深呼吸或冥想靜坐。
根據高雄榮總的資料指出,如果休息及冷熱敷等自我療護的方式都沒有減輕腰痠背痛,尋求醫師協助時,醫師除了會給予如非類固醇消炎藥、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藥物治療以外,也可能會建議進行物理治療,包括腰椎牽引、短波治療、干擾波治療、電刺激等。
病人平常也可穿戴背架及束腹以保護背部組織,同時也能減輕脊椎壓力,但背架或束腹輔助只建議短期使用,否則長期使用之下,反而可能會引起腰肌無力。只有在保守治療均無效及病情趨惡時,才會考慮手術治療。
腰酸背痛到什麼程度該就醫
三軍總醫院提醒,雖然多數腰痠背痛的情形可以自行緩解,但如果經過急性期冷敷、慢性期熱敷等自我照護都沒有改善,而且痠痛持續數日或不斷復發,建議要尋求醫師診治,預約診療時間。
倘若有以下症狀出現,則要趕快到醫院急診:
- 麻木或虛弱,特別是腹股溝或尾骨處感到麻木。
- 一腳或雙腳感到虛弱。
- 大小便失禁。
這些症狀是神經受損的症狀,務必趕快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腰痛出現神經症狀要找的科別,包括掛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如果不知道該找哪一科醫師,可以尋求家醫科的協助,以便進一步診斷和治療。
預防腰痠背痛,從生活做起
由於97%的腰痠背痛是因為錯誤的姿勢等生活不當而引起慢性發炎,台中榮總和高雄榮總都建議應該從日常生活中來預防,以下是台中榮總的建議:
- 坐在床上閱讀時必須在床頭與腰部之間加個小枕頭,使腰椎保持正確的姿勢。當然最好是不要坐在床上閱讀,坐在案前是最正確。
- 坐姿應端正,儘可能坐有椅背的椅子,同時使背部緊靠椅背,切勿採取半坐臥的姿勢看書或辦公。
- 不要俯睡,因為這種睡姿可使背部的肌肉,軟骨及神經緊張,比較容易引起下背痛。睡姿採用側睡或仰睡皆可。
- 習慣仰睡的人,睡覺時可在膝蓋下墊一個枕頭或墊子,使膝蓋保持微屈,以放鬆背部肌肉及神經。
- 如因工作需要,必須長時間站立者,應準備一個小凳子或利用地形,將兩腳輪流放在小凳子上,如此能預防下背過度疲勞。
- 如需要搬運在上的物品,應避免彎腰的動作,儘量採取彎膝蹲下的方式搬運,同時讓物體盡量靠近身體。較重的物品盡量運用器械及滑輪來搬運。
- 開車時,駕駛座椅應調較至身體坐正,頸部活動自如,背部和腰部脊骨有足夠和均衡的襯托。彎曲的膝蓋高於臀部的位置,使用腳踏板時足部要活動及用力自如。如果無論怎樣調整坐椅也無法讓腰部有足夠支撐,最好在腰後放置一個小枕頭作支撐。更重要的是,每隔三十分鐘就必須找機會下車做三分鐘的柔軟操再開車。
- 自椅子站起來時,須以雙手支撐椅靠或雙膝,不要使用腰力及腿力,以免弄傷了腰。
- 做家務時或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減少彎腰的動作。如刷牙、洗臉、洗碗等應準備一張小凳子,使雙腳輪流休息,減輕背部肌肉負擔。
- 運動時應避免過度衝撞,扭轉,跳躍等危險動作,運動以散步或游泳較適宜。
- 避免身體過重。
- 穿鞋時要把一腳放在前面的小椅上,或採取蹲姿、坐姿穿鞋,避免彎腰穿鞋,可避免傷及背部。
- 打噴嚏、咳嗽時的強大噴發力,很容易拉傷背肌及增加腰椎椎間盤的壓力。建議咳嗽時膝蓋和髖關節稍微彎曲,可以避免腰椎受傷。
- 高雄榮總則提醒,除了避免搬長高30公分或40公分,過重、體積過大、表面滑的物品外,搬物品抬舉的高度應以100公分至150公分為限,推拉高度則不要超過90至110公分,以減少背部負擔。
- 搬運物品的走道及工作環境要夠寬敝,以減少人對環境的遷就而採取不當姿勢,也要避免地板濕滑造成意外跌倒。
- 要培養良好姿勢,包括站姿要挺直背部、縮下巴伸後頸、挺胸縮腹、平衡雙肩,少穿細高跟鞋。坐椅高度要使膝蓋臀部同高,且兩腳可平踩地面。
- 避免久坐,多起身活動,或原位抱膝伸展腰背,以緩和久坐造成的腰椎前驅。
- 需彎身時要利用髖、膝關節屈曲以避免彎腰。
- 轉身時要移動腳步帶動上半身轉動,避免單獨無意識地扭轉腰部,以免扭傷腰。
- 臥床時床不可太過柔軟,使躺下時腰部下沈超過2至3公分。
常見7個腰痠背痛的錯誤觀念
迷思1痠痛不治療也會自己好?
台北榮總的資訊指出,儘管多數下背痛都會隨著時間改善,或在服用一般消炎止痛藥物就會症狀減緩,仍有一部分下背痛可能不會好,還可能會一再復發。
原因可能是感染、免疫風濕疾病、甚至腫瘤相關,建議如果出現以下危險訊號時,務必前往醫療院所諮詢:
- 發作年紀小於20歲或大於55歲。
- 即使沒有活動也會疼痛。
- 合併胸部疼痛。
- 有癌症病史、HIV感染或使用類固醇。
- 自覺健康惡化。
- 體重減輕。
- 廣泛的神經學症狀。
- 脊椎結構異常。
迷思2維持良好的姿勢就不會腰痠?
根據台中榮總埔里分院的資料指出,保持正確的姿勢雖然是避免傷害脊椎必要的,但是重要的是要適度地變換姿勢,工作時最好每隔一小時休息幾分鐘。此外,平時要注意拉筋與放鬆訓練,以避免肌肉長期緊繃而影響血液循環。
迷思3痠痛是血液循環不良,只有熱敷才會好?
痠痛如果是急性肌肉發炎引起,必須先採取冰敷才能止痛,主要是「消炎止痛」,緩解發炎腫脹情形。但是冰敷要小心冰太久可能會局部凍傷,所以一定要用毛巾包覆冰敷袋,每次最久只能冰敷15~20分鐘。
等急性期緩解2天以上才能改用而熱敷,不過如果持續有局部紅、腫、熱、痛,無論幾天都視同急性期,以冷敷為主。慢性期熱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血液流量,以降低肌肉僵硬痠痛。居家熱敷可使用熱水袋或是熱敷墊,也可以用暖暖包,溫度維持45℃~50℃即可,切忌太高溫,以免反而引起低溫燙傷。
熱敷每次以15~20分鐘為限。此外,泡熱水澡也有助於組織放鬆及血液循環,不能泡澡時,以蓮蓬頭用熱水沖痠痛的部位亦可。
迷思4痠痛的時候到國術館「喬一喬」就好了?
復健科醫師侯鐘堡提醒,在沒有診斷前,不要隨便被「喬」,脊椎亂喬,嚴重恐會有致命危險。侯鐘堡指出,去國術館「喬一下」,在醫學上稱為關節鬆動術,又稱為整脊。國外有一位成人雜誌知名模特兒,因為長年肩頸痠痛,卻在一次去整脊後就「再見」,解剖發現她有一條腦部椎動脈破裂,導致腦出血而喪命。
他認為,未經過正確評估就直接去做整脊風險很高,尤其是關節不穩定、關節鬆脫、發炎性脊椎如僵直性脊椎炎、或是風濕性關節炎,這些情況根本不適合整脊,很容易出事。
迷思5睡軟床比較不會痠痛?
雖然柔軟的床墊讓人一躺下就覺得很舒服,不過躺久了,如果身體沒有足夠的支撐,睡覺也會產生「姿勢疲勞」。高雄榮總的資料指出,床墊的選擇要軟但稍有硬度,才能提供腰臀部良好支撐,躺下時腰部下沈不要超過2至3公分。
如果床墊過於柔軟、支撐度不足,建議可以在床墊下方多墊3~4吋的合板,以保持硬度。
迷思6運動、活動時出現疼痛,代表脊椎受傷,必須停止運動?
根據三總的資料指出,雖然運動不當後可能出現腰痠背痛,但是由英國約克大學和倫敦大學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中的研究顯示,運動是改善下背痛的良方,雖然下背痛可能因活動而產生疼痛,但是經過專家指導的運動訓練後會讓這些病痛獲得緩解,如果能長期保持運動習慣,下背痛的毛病幾乎消失。
經常運動者因為肌肉鍛練,所以不容易受下背腰痛之苦,建議上班族如果想要擺脫背痛,最好請專業的健身教練擬出一套長期運動計劃,可以改善背痛,帶來良好的生活品質。
迷思7核心練好就能一勞永逸?
雖然練好核心肌群的肌力是預防腰痛等痠痛非常重要的防護,但是肌肉經過一整天的使用,也要透過緩和運動讓血液回流,使循環系統活化,肌肉才不會疲勞,所以除了運動練核心以外,也要注意伸展來放鬆緊張肌肉,促進肌肉軟組織修復。
腰痛看似常見,卻可能隱藏多種身體異常。無論是因姿勢不良、肌肉拉傷,或是椎間盤、神經與內臟問題所致,都不應輕忽。若疼痛反覆或伴隨其他症狀,建議儘早就醫檢查,釐清病因、對症治療。日常維持良好姿勢、適度運動與核心肌力訓練,是預防腰痛的不二法門。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台中榮總.高雄榮總.台北榮總.三總.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台中榮總埔里分院.侯鐘堡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