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胡瓜曝小禎有「嚴重社恐」!你很怕丟臉?1表看懂社恐還是害羞

社恐-內向-分辨

朱育嫻 報導 2025/06/25 12:21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在鎂光燈下談笑風生的女星小禎(胡盈禎),私底下卻有社恐!小禎近日和胡瓜一起出席記者會,胡瓜爆料因父女一起出外景,他才知道小禎有嚴重社恐。究竟怎樣才算社恐?社恐是害羞內向嗎?

 

小禎自曝社恐 搭高鐵遇粉絲只敢滑手機

記者會上,胡瓜帶著兒女小禎與胡釋安出席,三人首度攜手主持新節目《胡來旅行社》,大方分享錄影過程的趣事。小禎開玩笑爆料,爸爸因長年主持《綜藝大集合》,錄影時總是習慣性地「找鏡頭」,甚至還會試圖「轉來賓」;胡瓜則語帶心疼地回應,因為一起出外景,才知道小禎有社恐,他看見女兒在市場人潮中瞬間愣住、僵硬的一面,坦言「不理解的人可能會誤會她,其實她是會恐慌。」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小禎進一步描述自己的狀況表示,只要身邊人一多,她就會陷入無法言喻的緊張感,就連搭高鐵時,若有熱情觀眾主動搭話,她也會下意識地迴避眼神、轉向窗外、用手機「裝忙」來緩解不適,「不是故意,是真的太慌張了!」

看更多:嚇!舊衣回收箱躲人!29歲男躲回收箱原因曝 醫解釋心理機制

 

社恐vs.恐慌症 都是焦慮障礙但不一樣

社恐和恐慌症一樣嗎?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明,社交恐懼症(俗稱社恐)與恐慌症(驚恐障礙)雖然同屬焦慮障礙,但兩者差異明顯。社交恐懼症主要表現為對社交場合強烈的緊張與逃避,特別是在可能被他人評價、注視的情境中,患者會出現臉紅、心悸、冒汗、語塞等身心反應。而恐慌症的特徵則是突如其來的劇烈恐慌,常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發作,讓人誤以為自己快要死或失控,發作時間通常在1030分鐘之間。

 

別混淆!社交恐懼症和恐慌症 情境症狀不同

  社交恐懼症(社恐) 恐慌症(驚恐障礙)
主要特徵 害怕社交場合被評價、注視或出糗 突如其來的劇烈恐慌,可能無明顯誘因
發作時機 在人多、需互動的場合前或當下 突發性,可能在休息、開車、走路等情境中突然發作
症狀持續 可持續數分鐘到整場社交活動結束 每次發作通常10~30分鐘,高峰在10分鐘內
常見症狀 臉紅、心悸、冒汗、說話困難、逃避、緊張、不敢對視 心跳加速、胸悶、呼吸困難、覺得快要死或失控
重點情緒 害怕被評價、被嘲笑、顯得愚蠢 極度驚恐,常誤以為自己快要心臟病發或死亡

 

楊聰財認為,小禎所描述的「在人群中僵住、無法與人互動、逃避觀眾」等情況,明顯屬於社交恐懼症。

 

鏡頭前自如,私下卻社恐?醫揭心理原因

在鏡頭前游刃有餘的藝人,為什麼會社恐?楊聰財表示,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有些藝人、主持人、演講者甚至心理師,表面上看起來侃侃而談,實際上私下極度害羞或社交焦慮,這種現象稱為「表演性人格與社交焦慮共存」。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這種狀況背後可能有幾個心理機轉:

  • 角色區隔清楚:在舞台或鏡頭前,表演者有明確任務與腳本可依循,進入「專業模式」較容易;但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明確規則與劇本,反而更容易感到焦慮。
  • 完美主義傾向:藝人對自我要求高,怕丟臉或被批評,對出錯的恐懼可能更深。
  • 高度敏感特質:有些明星天生情緒感知強,對外界評價特別敏感,這正是社恐常見的特質之一。

 

因此,小禎在高鐵上不敢與觀眾互動,選擇滑手機來迴避社交,正是社交恐懼症的常見行為模式。

看更多:女歌手患有「聲音恐懼症」害怕咬蘋果聲!排除耳科疾病 恐音症可藥物治療 

 

害羞≠社交恐懼症 害羞能自我調適

社恐是害羞內向嗎?楊聰財解釋,許多人會將「社交恐懼症」與「害羞」混為一談,但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害羞通常是短暫、不影響功能的輕微不安,當事人可以靠自身調適克服;而社交恐懼症則是一種持續性、強烈的恐懼與逃避,可能會導致學業、工作、人際等層面的重大困擾。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你是害羞還是社恐?

  一般害羞 社交恐懼症
程度 輕微不安,能自行克服 強烈恐懼,影響日常功能
情緒反應 短暫尷尬或緊張 長期焦慮,甚至逃避社交
行為模式 難為情但仍能參與活動 積極迴避活動或人群
是否干擾生活 幾乎沒有 可能影響學業、工作、人際
診斷標準 非病理現象 DSM-5明確定義為焦慮障礙之一

 

社交恐懼症是否能變好?患者如何建立信心?

楊聰財直言,社交恐懼症是可以透過治療與練習逐步改善的,首選方式為心理治療,像是認知行為治療(CBT),可幫助患者修正「我會丟臉」「大家在看我」等負面想法;也能透過曝露療法,從簡單的社交互動開始,逐步適應焦慮場景;或透過正念練習,學習接納當下的情緒波動。若焦慮程度嚴重影響生活,也可考慮藥物治療,例如調整血清素濃度的抗憂鬱劑或短期抗焦慮藥物,協助穩定情緒。

看更多:害怕離別、不想說再見?專家建議勿陷入焦慮中 迎接遇見新關係的可能性

 

此外,日常的自我練習與家人支持同樣關鍵,可從問路、購物等簡單社交情境開始累積信心,透過正向自我對話,逐漸取代被評價的恐懼,並找到可信任的對象傾訴情緒。楊聰財說,若家人能像胡瓜理解孩子的處境,展現接納與包容,減少責備與誤解,將大大減輕患者壓力,提升他們願意面對挑戰的動力。

 

◎ 圖片來源/TVBS(黃城碩攝)
◎ 諮詢專家/楊聰財醫師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