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媽媽失智卻無法用新藥 失智新藥誰可以用?醫:「要用先過3關」

蔡小姐和媽媽一起住,卻在一次與媽媽出國旅遊時,驚覺媽媽反覆問相同問題,收拾行李也總是弄錯,才驚覺媽媽疑似失智症。遺憾的是,待取得新藥使用許可時,媽媽認知功能已退化,與良機擦身而過。蔡小姐難過表示:「三年前媽媽還有機會,努力這麼久卻在關鍵時刻錯過,我怕她再也不記得我是誰。」
單株抗體藥物問世 阿茲海默症治療進入新時代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胡朝榮監事指出,過去20年間,失智症治療一直處於無藥可用的窘境,僅能控制症狀,卻無法阻止病程惡化。直到近年「單株抗體藥物」獲准上市,才讓失智症治療邁入「改變病程進展」的嶄新紀元。
看更多:兩種失智症新藥上市 怎麼選?土城醫院76歲女打第1針 可維持3年
目前全球已核准2款單株抗體新藥,適用於早期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這些新藥透過清除腦中β-類澱粉蛋白,延緩病情惡化,為長期乏藥可用的失智治療帶來重大突破。
胡朝榮解釋,藥物進入體內後會標記出毒性蛋白,讓免疫細胞辨識並加以清除,從源頭降低神經細胞的傷害。
想用失智新藥先過「這三關」!
然而,即使及早確診,能否用上新藥仍須符合多重條件。胡朝榮監事說明,患者必須通過三道關卡,方能啟動療程:
- 透過MRI確認是否為阿茲海默症或有明顯腦血管疾病。
- 以神經心理測驗評估病程是否夠早。
- 利用Amyloid PET或CSF檢查確認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以ApoE4基因檢測排除容易會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徐榮隆理事長強調,新藥可期之處在於不僅改善臨床症狀,更能在影像上見到類澱粉蛋白顯著減少等變化。若能把握早期診斷,啟動治療,有機會延緩病程惡化近3年,為患者爭取寶貴時日、維持生活品質,同時減輕家屬照護重擔。
看更多:林芳郁罹失智症 哈佛專家示警4大傷腦行為,睡眠不足、久坐和壓力最傷
醫病齊心爭取 遺憾仍錯過用藥黃金期
蔡小姐媽媽的故事,正是令人惋惜的寫照。早在2020年3月,胡朝榮與蔡小姐攜手爭取新藥,歷經層層關卡,想要給蔡媽媽一線生機。雖然最終取得藥物許可,卻因原廠突然停止供應而功虧一簣。
隨著時光流逝,蔡媽媽的認知功能逐漸衰退,如今已不符合用藥標準,再度與良機失之交臂。
胡朝榮坦言,這段經歷是他行醫生涯中的深刻遺憾,也更堅定他推動「早期診斷、及時介入」的決心。他以中風治療的核心概念「Time is Brain」為喻,呼籲失智症防治當比照辦理,應自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即刻行動,別讓病程演變至失智晚期。
在期待新藥帶來治療突破的同時,病患安全仍是首要考量。使用此類藥物須提防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尤其是與類澱粉蛋白相關的影像學異常(ARIA),包括腦水腫(ARIA-E)與腦內微出血(ARIA-H)。
臨床試驗顯示,多數案例嚴重程度為輕至中度,且常發生於治療初期。若病患出現相關副作用,醫師將依嚴重程度採取分級處置,以確保治療過程的安全。
徐榮隆理事長指出,阿茲海默症新藥為病患與家屬帶來希望,儘管無法根治失智症,卻已被證實能有效延緩病程惡化。但他也提醒,治療成效高度仰賴早期發現、正確診斷與適時介入,唯有把握疾病初期,才能真正發揮藥效。
◎ 圖片來源/丁彥伶攝
◎ 諮詢專家/徐榮隆醫師.胡朝榮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