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丁彥伶 整理
原來高血壓、血糖降不下來,都跟「不夠鎂」有關!營養師表示,鎂在骨骼、肌肉等部位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顯示,飲食中鎂攝取不足或血清鎂值偏低,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焦慮及憂鬱等疾病的風險。鎂對人體有多重功能與好處,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定要吃夠夠!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營養師江志純指出,鎂是維持體內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礦物質,缺鎂會導致抽筋、失眠、長期疲勞等症狀。60%存在骨骼中,30%位於肌肉,是維持骨骼結構及功能的重要元素。鎂也參與身體細胞內信號傳遞過程及蛋白質合成作用。相關研究顯示,無論是飲食鎂或血清鎂值偏低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焦慮及憂鬱等疾病的風險都會增加。他進一步說明鎂在人體中的五大功能與好處。
看更多:譚敦慈不吃「1種顏色」食物 逃癌危機!怕吃火腿+海鮮致癌 多做1件事致癌物變健康
江志純指出,鎂是人體必須微量礦物質,它參與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可穩定心率。高濃度的鎂能減少過多的鈣進入血管內壁肌肉,有類似降血壓的效果,並幫助維持心臟健康與血壓穩定。
鎂與鈣一樣有助於骨骼的健康與強度,能促進骨質密度,減少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江志純強調,鎂是維持骨骼結構及功能的重要元素。
鎂能調節褪黑激素的生成,並減少壓力荷爾蒙的分泌。攝取足夠的鎂,有助於降低壓力,改善睡眠品質。
江志純解釋,鎂在胰臟細胞中負責調節電子訊號,使胰島素分泌以維持醣類正常代謝。缺乏鎂則會減少胰島素分泌,影響血糖調節。
許多人誤以為運動後的痠痛是乳酸堆積造成,但其實是因肌肉纖維撕裂傷引發的發炎與痛感。江志純指出,鎂可以幫助調節肌肉收縮與放鬆,緩解激烈運動後的肌肉痙攣與痠痛,改善運動恢復狀況。
礦物質與維生素必須透過飲食獲得,身體無法自行製造。然而,國民健康調查顯示,平均有7成的國人鎂攝取量不足。江志純分析,這可能與現代人普遍外食、飲食過於精緻化、攝取過多加工食品有關。
依照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9-50歲的成人每日鎂建議攝取量,男性為380毫克,女性為320毫克。51-70歲的族群男女建議攝取量則分別是360毫克和310毫克,而71歲以上男女建議攝取量則分別是350毫克和300毫克。
江志純建議,飲食中可多攝取「高富鎂」的食物,包括:
透過飲食獲取鎂是最理想的方式。江志純提醒,掌握均衡飲食原則,增加食物多樣性,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避免飲食偏頗過量,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看更多:高血壓這樣吃!6蔬果降血壓效果好 2道降血壓料理超簡單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江志純營養師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下方「我知道了」 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s 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