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對抗肝硬化飲食怎麼吃?鎂和鋅6種營養素護肝!「超級食物」攝取量這樣安排

肝硬化飲食

朱育嫻 整理 2024/11/29 16:0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肝臟細胞具有修復功能,早期肝硬化病人會出現食慾不振、厭食的症狀,若飲食攝取不足,就很容易併發蛋白質熱量缺乏的現象,因此飲食上必須供應足夠的熱量與優質蛋白質。

 

對抗肝硬化營養素:支鏈胺基酸功效、食物、攝取量

研究發現,支鏈胺基酸(白胺酸、異白胺酸、纈胺酸)可以有效促進蛋白質的合成,並下降血漿中氨的濃度,改善肝性腦病變的發生。因此肝硬化的病人應多攝取富含支鏈胺基酸的食物(多選擇植物性蛋白或奶蛋白)。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食物

乳品類:牛奶、優格、優酪乳。
豆魚蛋肉類:毛豆、黃豆、黑豆、豆漿、豆腐、豆乾、雞胸、鵝胸、雞肝、雞胗、雞蛋。

 

建議每日攝取量

熱量至少2535大卡/公斤;蛋白質1.01.2克/公斤。

看更多:肝硬化/中醫如何治療肝硬化?7款中藥促進肝細胞再生 3穴位防肝昏迷

 

對抗肝硬化營養素:益生菌與益生質功效、食物、攝取量

適量的益生菌和益生質(益生菌的食物,幫助益生菌繁殖)可以改善腸道菌相,並維持腸道正常蠕動。當排便順暢時,就可以預防血氨濃度的上升,有文獻指出,在輕微肝性腦病變的患者身上,補充益生菌和益生質,可有效改善血氨的濃度。

 

益生菌相關食物

乳品類:低脂優格、低脂優酪乳(原味無糖)。
全穀雜糧類:酸種麵包。
豆製品:納豆、味噌。
蔬菜類:酸黃瓜、酸白菜、泡菜。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益生質相關食物

全穀雜糧類:糙米、地瓜、南瓜、山藥、藜麥、燕麥、薏仁、芋頭。
蔬菜類:紫蘇、羽衣苷藍、秋葵、甜椒、苦瓜、洋蔥、木耳、花菇、杏鮑菇。
水果類:蛋黃果、酪梨、百香果、芭樂、榴槤、龍眼乾、奇異果。
堅果油脂類:奇亞籽、樹豆、亞麻仁籽、黑豆。

 

建議每日攝取量

肝硬化患者建議經由營養師估算。

看更多:肝硬化/肝硬化怎麼保養?10大生活對策減輕肝臟負擔 5大肝硬化飲食原則

 

對抗肝硬化營養素:維生素B1功效、食物、攝取量

約有10%~15%的肝硬化患者,常伴隨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的情況,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者,更容易缺乏水溶性維生素,例如維生素B1

 

相關食物

全穀雜糧類:米胚芽、小麥胚芽、紅藜麥、蕎麥、燕麥。
豆魚蛋肉類:里肌肉、豬頸肉、魟魚、蛋黃、虱目魚、雞肝。
蔬菜類:絲瓜花、枸杞。
堅果油脂類:葵瓜子、花生仁、黑芝麻。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建議每日攝取量

成年人男性1.2mg;女性0.9mg

 

對抗肝硬化營養素:葉酸功效、食物、攝取量

肝硬化患者也容易缺乏水溶性維生素葉酸,適時補充相關營養素,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

 

相關食物

乳品類:全脂羊奶。
全穀雜糧類:米胚芽、小麥胚芽、糙米粉、薏仁、綠豆、雪蓮子。
豆魚蛋肉類:蜆、文蛤、九孔、牡蠣、鯖魚、竹莢魚、黑豆。
蔬菜類:菠菜、韭菜、黃豆芽、萵苣。
水果類:芭樂、椪柑、木瓜、文旦。

 

建議每日攝取量

成年人400ug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脂肪肝竟須換肝!他脂肪肝沒在管變肝硬化吐血 肝縮水剩1/3只能換肝續命

 

對抗肝硬化營養素:鎂功效、食物、攝取量

微量元素「鎂」,也是肝硬化病人容易缺乏的營養素。在日常生活中適當補充,是值得考慮的健康策略。

 

相關食物

乳品類:脫脂奶粉。
全穀雜糧類:米胚芽、小麥胚芽、糙薏仁、蕎麥、糙米粉。
豆魚蛋肉類:櫻花蝦、蝦米、牡蠣干、小魚乾、干貝、吻仔魚、黃豆、黑豆、丁香魚、刺鯧。
蔬菜類:野莧菜、乾辣椒、荷葉白菜、海帶、海藻、裙帶菜、紫菜。
水果類:榴槤、美人蕉、龍眼乾、黑棗、釋迦、紅火龍果、百香果。
堅果油脂類:南瓜子、葵瓜子、芝麻、奇亞籽、杏仁。

 

建議每日攝取量

成年人男性380mg;女性320mg

 

對抗肝硬化營養素:鋅功效、食物、攝取量

除了維生素B1、葉酸、鎂等,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考慮給予肝硬化患者補充「鋅」,支持患者的健康管理。

 

相關食物

全穀雜糧類:米胚芽、小麥胚芽、糙薏仁。
豆魚蛋肉類:牡蠣、紅蟳、羊肉、牛板腱、牛肋條、牛小排、小魚干、干貝、文蛤。
蔬菜類:黑木耳、香菇、柳松菇、裙帶菜、猴頭菇。
堅果油脂類:白芝麻、奇亞籽、松子、腰果。

 

建議每日攝取量

成年人12mg

 

Tip:猴頭菇怎麼挑?絨毛愈鬆愈乾愈好

猴頭菇中含有礦物質鋅,猴頭菇怎麼挑?健康主廚陳之穎指出,新鮮的猴頭菇有一股很清香的味道,挑選時留意它像絨毛的部分要愈鬆、愈乾,就愈好,拿起來很輕,再聞它的味道不能有酸酸的刺鼻味,稍微有一點點金黃色的就對了。

 

此為『問健康』程式碼區域,請勿修改更動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黃淑惠營養師.陳之穎主廚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