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顧詩蓓 整理
植物性飲食成為健康趨勢,但吃素真的能防癌嗎?北醫新國民醫院腎臟內科、一般內科鄒居霖主任身為素食者與醫學專家,分享研究結果與實用飲食建議,教你透過天然食材與正確烹調,打造營養均衡的防癌飲食,不論葷素都能輕鬆做到。
根據發表於《BMC 醫學》的一項大型研究顯示,素食者與低肉食者罹患癌症的風險顯著降低。該研究分析了超過47萬名英國人體生物銀行資料,將參與者分為經常吃肉、低肉食者、魚素者和素食者四組,並追蹤11年。結果發現,低肉食者罹患任何類型癌症的風險降低2%,魚素者降低10%,而純素食者則降低14%。然而,研究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癌症流行病學部門博士生瓦特林(Cody Watling)提醒,這些結果僅顯示相關性,並不代表素食與較低的癌症風險間存在直接因果關係。
瓦特林指出,研究中還發現,素食女性的乳癌風險若考慮身體質量指數(BMI),其影響便會減弱,顯示BMI可能是潛在的干擾因子。此外,素食者普遍更年輕、教育程度更高,且吸菸與飲酒比例較低,這些生活習慣可能也是癌症風險降低的部分原因。瓦特林提醒,本研究的對象年齡範圍僅限於40至70歲,因此結果可能不適用於所有年齡層。
鄒居霖本身也是素食者,他指出,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常見的癌症如大腸癌、胃癌、乳癌,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根據多項研究結果顯示,高纖維食物與富含抗氧化物的植物性食材有助於預防大腸癌。例如深色蔬果以及富含花青素的紅色食材(如甜菜根),因其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能促進腸道菌群的平衡,減少炎症和氧化壓力,有助於降低腸道中致癌因子的形成風險。
此外,胃癌的風險則與高鹽攝取、加工食品中的防腐劑與添加物,以及高溫烹調方式(如煎、炸)密切相關,而選擇天然的植物性飲食並避免食用過度加工的食材,不僅能減少此類危險因子的影響,還可降低腸胃道負擔,進一步促進整體健康。
鄒居霖平日以自備便當為主,他分享日常飲食習慣與實用祕訣。他提到,主食部分偏好天然碳水化合物,例如藜麥、馬鈴薯等,並盡量避免精緻白米,或僅少量食用至半碗左右,並以菇類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搭配其他天然植物性蛋白質,確保營養均衡。
外食時,他的選擇特別注重健康。以自助餐為例,會優先挑選清蒸、水煮或燉煮的菜餚,並避免高油脂的油炸食物與素肉加工品,如炸茄子或素雞塊等。他認為,這樣的選擇能減少多餘脂肪和添加物對健康的影響。他偶爾也會選擇健康便當店,但仍以水煮或少油烹調的菜色為主。
看更多:哈佛70萬人大型研究認證!8種健康長壽、多活20年祕訣 60歲開始也有效
鄒居霖特別強調一些植物性食材在防癌中的潛力,包括:
選擇哪一種素食方式應根據個人健康需求、宗教信仰與生活習慣。鄒居霖表示,素食種類繁多,各有優勢,重點在於確保營養均衡:
雖然吃素有益健康,但鄒居霖提醒,素食中的加工食品,如素肉,可能含有大量乳化劑、飽和脂肪酸和人工添加物,長期食用可能引發肥胖、代謝問題,甚至提高癌症風險。因此,建議選擇天然植物性食材,並以蒸、煮、燉等健康烹調方式取代油炸和高溫煎烤。
看更多:他減肥吃蛋白質「1錯誤吃法」竟傷腎!改吃這食物 腎功能、高尿酸大改善
對於不完全吃素的人,鄒居霖建議採用「彈性素食」或「地中海飲食」的方式。例如,減少紅肉攝取,改以白肉或魚類作為蛋白質來源,並增加新鮮蔬果、全穀類和堅果的比例。同時,選擇健康脂肪酸來源如Omega-3(魚油、深海魚)和Omega-9(橄欖油、酪梨油),不僅能促進心血管健康,還能降低癌症風險。這種飲食方式不僅營養均衡,還更貼近日常生活,適合不習慣全素飲食的人群。
看更多:更年期症狀吃蔬果也能解!常痠痛、沒體力、失眠,地瓜葉、芥藍至少要吃半碗
植物性飲食雖然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但選擇天然食材和正確烹調方式同樣重要。不論是葷食者還是素食者,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增加纖維和抗氧化物攝取,避免加工食品,都是促進健康、防癌的重要策略。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鄒居霖醫師.《BMC 醫學》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下方「我知道了」 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s 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隱私權政策。